【倫到理講】接受死亡

期數
4120期
刊登日期
2023.02.03
作者
李若英
主曆
2023年02月05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論到理講

前幾天有一位朋友的母親腦出血入了院。他的主診醫生建議不做急救,這位朋友便短訊我問意見。得知她母親因年紀大,記憶力已開始衰退,也有數個長期病患在服食薄血丸,因而不會做腦科手術。我便解釋給她聽,這麼嚴重的腦出血,即使病人年輕,手術後也不易恢復溝通自理能力,需要家人長期的照顧。既然腦出血不能處理,急救也不會為病人帶來任何實質幫助。

「今夜就要收回你的靈魂。」(路十二20)我們有沒有時常準備好接受死亡?我的朋友心底也明白,既然已不能做手術,急救也是徒然。但還是想試試,因為太突然了。中國人父母子女間很少談到死亡,和走最後一程的看法。我媽媽在看一個電視節目,當中提到一些長者大病後不能自理時,便對我說:「若到我時,不要為我急救。亅周邊一些人或電視節目提到一些相關題目,很多時便是機會去探討一下家人對死亡的看法,怎樣的死亡過程更是他們願意承受的。我對媽媽說「你也要跟哥哥和妹妹說啊!」兄弟姊妹間若沒有共識,很多時令病人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

本頁圖片/檔案 - 1403記得多年前和一位病人家屬談不施行急救,當時病人已經昏迷多時,家屬不願作主。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病人不曾表態,兄弟姊妹間也沒有一早談過死亡這議題。但當我問要是他是病人,他會希望怎樣?這家屬卻很清晰不要急救,不要一些只能拖長死亡過程,卻不能回復健康的治療,一些教友以為不急救不積極治療會等同安樂死。其實尋求安樂死的病人還不是短期內有死亡風險的,不像上面談及隨時會死的病人。教會不接受安樂死,卻表明拒絕特殊的、或不相稱的醫療,是承擔人類的病苦,面對死亡。(參《生命的福音》通諭#65)例如上述朋友的母親若進行手術,即使一切順利,預期的效果也是長期臥床,需要家人貼身照料,清醒程度成疑。這特殊的、入侵性的治療便是不相稱的。治療本身對病人和家屬都帶來過量和不成正比的負擔。

我們的生命是天主的禮物,我們珍惜生命是多謝天主的一種表達。但在世的生命卻只是永恆生命的一段落,我們永恆的家在天上。安然接受這一段落的完結,和已亡的親友和聖人聖女聖母天主相聚(煉淨後),其實是很美好的。承認天主是生命的主宰便接受祂給我們的時間,不論這段時間是長或是短;祂給我們的時間,讓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愛我們周遭的人。若治療本身為家屬或是個人造成過度的負擔(相對可預期的、切實的益處),人可本著良心拒絕採用這些療法,而只接受一般的照料。

接受死亡,讓這死亡的過程來得自然,動機不是拒絕生命,而是擁抱生命的本質。讓自己至最後一刻仍是天主給世界的禮物,也表達出對天主的降服和信賴。祂是生命的主,時間是祂的,祂許諾了永生。主,謝謝祢去了給我們預備地方。


  • 教區生命倫理資源中心,作者為麻醉科醫生及教區生命倫理小組成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