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一齣難民電影的共鳴

期數
4137期
刊登日期
2023.06.02
作者
羅淑儀
主曆
2023年06月04日 天主聖三節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不是廣告,但《白日青春》是齣很好的電影,層次豐富,觀看這部電影,是基督徒反省信仰和認識近人的機會。

馬來西亞籍的導演劉國瑞,十多年前來港讀書定居,一直關心香港的邊緣社群,他以自己作為異鄉人的視角,創作了這個關於難民的故事。難民這個議題在香港並不討好,很多人不期然就會聯想到假難民、黑工、犯罪,但我們對他們的處境又知道多少?

據保安局資料,截至202210月,共有約14,900聲請人留在香港,因為在自己國家遭受迫害或其他理由,來港尋求庇護,他們需要申請「免遣返聲請」,要先通過入境處審核,再等聯合國難民署確認,安排到其他國家定居,而過往聲請的確立率都只有約1%,聲請失敗者可提出司法覆核,這些過程繁複緩慢,往往等上七、八年。而他們在港期間不能工作,政府會提供人道援助,主要包括每個月1,200元超巿食物券, 1,500元租金津貼、300元水電煤雜費、200420 元交通費。聲請人留在香港,就是漫長、渺茫的等待。

《白日青春》裡講述的難民家庭,就是在這處境下,過著愈住愈惡劣的生活,為是要向現實妥協,還是堅持原則而掙扎。而電影裡的小主角哈山(中文名叫莫青春),亦令筆者想起以前製作過、關於難民孩子的專題,他們留港多年,甚至在港出生,早已習慣香港生活,曾經有個12歲的女孩,她告訴記者眼前的願望,是想有張公共圖書館的借書證,她很努力讀書,希望將來能在香港做個教師,不過她這些願望都不能實現,因為難民不能在公共圖書館借書,現實中她也只是過客,最終要移居外地,或被遣返。

另外,還有一位由埃及來港的基督徒電視台記者,他在埃及採訪過不少示威場面,試過被軍人打到頭破血流險些喪命,而同事被殺,他的家亦被搗亂。2013年他為了逃避迫害,輾轉來到香港,到現在足足十年,當時筆者把這專題叫做「記者的出埃及記」。

梅瑟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在曠野流落四十年。來到新約時代,聖家為了逃避黑落德的迫害,也當上了難民逃往埃及。出於信仰,我們是否願意視難民為近人,在他們中找基督?

電影中另一主角陳白日,是上一代游水偷渡來港的人,角色提醒觀眾,香港也曾是收容難民,讓他們自由地生活,尋求安穩的地方。今天,不少香港人遷徙他方,再作異鄉人,觀眾或者會在電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早前與塔冷通心靈書舍合辦了「白日青春」教友包場電影會,並邀請周守仁主教於電影放映後分享。在分享會後聽著觀眾的反應和分享,電影的確引發了很多對自身處境的感慨,還有對前景的期許,希望上主聽見,亦希望透過電影引發大家對難民議題的關心,就由認識開始。

電影名字來自袁枚詩作:「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在分享會中周守仁主教勉勵大家, 雖然有無力感,但能做的事還有很多,就由自己做起。

即使在沒有陽光的地方, 仍然可以長出綠意。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