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議同行】 共議同行與全體教民的 超性的信德意識(四)〔作者︰鄭小慧〕
上期文章探討了「信德意識」(sensus fidei)的聖經基礎,本期文章將探討「信友意識」(sensus fidelium)在教會歷史中的發展及其體現。
在教父時期和中世紀,人們已經認識到「信友意識」對辨別和發展教義的重要性。例如,最初幾個世紀的教父和神學家認為,整個教會的信仰是辨別宗徒聖傳內容的可靠參照點。奧斯定强調,在真理面前,整個教會「從主教到最小的信徒」都在為真理作證。為解决信眾之間的分歧, 教父們不僅訴諸於普遍的信仰,也訴諸於持續不變的實踐傳統。埃皮法尼烏斯(Epiphanius,約 315-403 年)在為聖母瑪利亞的終身童貞辯護時問道,有誰敢在提到她的名字時不加上「童貞」二字?(註1)
在最初的五個世紀中,教會的信仰作為一個整體,在確定聖經正典和基督的神性、瑪利亞的終身童貞和神聖母性以及對聖人的敬仰和呼求等主要教義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如約翰.亨利.紐曼所言,教友的信仰尤其發揮了關鍵作用。最突出的例子是四世紀與阿略派的著名爭論,阿略在尼西亞大公會議(公元 325 年)上受到譴責,耶穌基督的神性在會議上得到了界定。
然而,從尼西亞大公會議開始直到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381年)這六十年間,主教們之間一直存在著不確定性,主教團未能就信仰達成堅定、不變、一致的見解。雖然如此,在這段時期內,「由不能錯的教會所承諾的聖傳,更多地是由信徒而非主教團來宣揚和維護」。(註2)
進入中世紀時期,「信友意識」發揮作用的另外兩個例子如下:在晚期,當德國的拉巴努斯.莫魯斯(780-856年)和法國的拉特拉姆努斯(約870年去世)等博學的本篤會修士在闡述「聖體」教義時感到困惑時,法國修道院院長及神學家帕斯卡修斯(約790-860年)卻得到了信徒們的支持,得以堅持了「聖體」教義。此外, 教宗本篤十二世宣認了聖母無原罪的教義。儘管某些神學家反對,但信徒對聖母無原罪的信仰和虔誠卻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註:
1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Commission, Sensus Fidei in the life of the Church 2014, 24 (中文翻譯)
2 Cf. Sensus Fidei in the life of the Church 2014, 26 (中文翻譯)
- 逢第二、四主日刊登
- 鄭小慧,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