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科學】信仰在人工智能時代(七): 人工智能用於環境保護與城市建設〔作者︰林偉喬〕
我們在上期文章(參2025.01.19公教報)認識到人工智能在醫療診斷、藥物研究和長者護理方面的應用。今期將繼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幫助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智慧城市。
應對氣候變化
人工智能在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研究上, 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通過分析大量的氣候數據,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氣候變化的趨勢,並制定更加可持續的應對策略。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優化風能和太陽能的使用, 令城市的能源管理更加高效和環保。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分析氣候模式,預測像洪水或乾旱這類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風險。這種預測能力有助於政府和社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前做好防災準備,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
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
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挑戰。英國艾希特大學的蒂姆·倫頓教授提到,我們必須找到所謂的「積極臨界點」(Positive Tipping Points),這些關鍵點能夠幫助我們抵禦氣候危機的負面影響。例如,借助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建築信息模型(BIM),結合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城市可以在規劃、設計和管理中更有效地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些技術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一個城市的結構和資源分佈,從而做出更加符合環保要求的決策。
建設智慧城市
如今,我們可以從各種來源獲取海量數據,無論是來自傳感器、社交媒體還是流動裝置的數據,這些數據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分析,幫助城市管理者改善交通流量,減少擠塞,並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此外,人工智能還能應用於智慧照明系統。這種系統可以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自動調整亮度,從而節省能源。同樣,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設計出更環保的建築,優化城市的排水系統,並減少燃料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促進萬物互聯
這些技術的應用,正如教宗方濟各在其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中提到的, 體現了現代世界中萬物的相互聯繫。保護環境是發展的核心部分,所有生態系統都是相互關聯的,形成了一個整體。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幫助我們整合來自不同來源的信息,從而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整體情況,並能夠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這些技術不僅促進了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和合作,也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為我們的共同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 作者為香港大學理學士(電腦)、美國緬因州聖若瑟學院牧民神學碩士、資深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及40年慕道團導師。
•本專欄逢第三主日刊出
- 教區資訊科技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