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年專頁】天主教愛的教育 一家三口同步皈依

期數
4236期
刊登日期
2025.04.25
主曆
2025年04月27日 復活期第二主日(救主慈悲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08.01_500 本頁圖片/檔案 - 08.02_500 本頁圖片/檔案 - 08.03_450

本頁圖片/檔案 - 03A禧年logo(本報訊)「女兒帶領我們認識信仰,我們希望與她同步走這條路,她就讀的學校又給予我們機會,成了我們參加慕道班的契機。」灣仔聖母聖衣堂的新教友張慧婷道。在剛過去的復活節,她與丈夫楊恩僑,以及在德望小學暨幼稚園(幼稚園部)就讀的女兒楊愷嵐一同領洗;同場一起領受入門聖事的,還有愷嵐的同學及其家長,合共約七、八個家庭。

張慧婷憶述,愷嵐入讀K1後不夠一個學期, 已顯出一份對信仰的投入,會在家裡唱聖詠、飯前主動祈禱,亦比以往更懂得感恩。其後,學校發通告邀請家長參加慕道班,她便決定嘗試,並邀請丈夫一同參與。楊恩僑也謂,女兒入讀天主教學校後的轉變,啟發了他與太太一起慕道, 希望一家人有共同話題。

學習交託與放下

除了女兒的「拉力」,推動兩夫婦去尋找信仰的,還有六、七年前經歷的連串人生無常。張慧婷在懷孕期間至女兒出生的一年多內, 姊姊、父親和外祖母先後因病離世;女兒出生本是令人高興的事情,楊恩僑的母親卻在愷嵐滿月當天、某年的平安夜病逝。

摯親離世帶來的痛苦和煎熬, 讓張慧婷反思,若當時有信仰,便可將一切交託給天主,平伏心情。姊姊年紀尚輕便撒手人寰,對她的打擊尤其大,但也看到心靈慰藉的力量:「那時她病得很辛苦,除了藥物治療,亦因有人跟她分享信仰而感到舒適一點,她特別喜歡聽《愛是不保留》, 在她離開時我們也播放著這首歌陪伴她。」

她續說,慕道後也學懂正面看待死亡,計劃死後的道路,「希望一家人日後無論經歷甚麼起跌,也能獲得內心的平安。」楊恩僑直言,母親離世讓他一直情緒低落,未能釋懷:「以往我不懂處理這些情緒和思念,但參加慕道班後,開始放下了,知道自己要向前看,往新的道路邁進。」

張慧婷也留意到,丈夫在慕道後變得更平和,沒那麼容易發怒,對愷嵐更有耐性;楊恩僑說太太凡事對他更包容,使家庭生活更融洽,「若我衝口而出說話語氣重了,她會跟我說,我們先祈禱吧。」

信仰路上齊成長

現時他們一家每晚一起祈禱,有時更鼓勵愷嵐帶禱,張慧婷表示,「女兒懂得感謝天主賜給我們美麗的世界、美味的食物,讓我很欣賞。」楊恩僑補充,愷嵐會在祈禱中提及自己高興或不快的事情,讓他們更了解其內心世界,認為家庭祈禱是加強親子關係的好方法。他笑言,愷嵐早前要求他們與她一起背誦聖詠《宗徒信經》, 一家人在家裡有餘閒、甚至洗澡時便會誦唱。

「一家人一起領洗,又能與志同道合的家長在信仰路上互相陪伴,如此美麗的圖畫,唯有天主才能繪畫。」楊恩僑感恩地說。張慧婷謂,慕道班導師在第一課播放歌曲《愛是不保留》,教她相信天主早已在他們心裡撒下種子,現在換他們「向別人撒種」,打算邀請未有信仰的母親及很久沒上聖堂的教友朋友一起參加彌撒、參與堂區幫助街友的愛德服務等。

德望學校校監、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的阮嫣玲修女表示,學校致力把信仰融入學生的生活中,例如每天誦唱聖詠、吃茶點前祈禱、在收到禮物或感到高興時要感恩等,「讓她們感受到天主常與她們同在。」她又謂,過往也曾邀請導師教授家長慕道班,但候洗者以家長居多,喜見今年眾家長與孩子一同領洗,希望他們繼續陪伴孩子在信仰路上成長。(黎)

本頁圖片/檔案 - 08_1000


  • 01 一家三口樂也融融
  • 02 代母及修女們送給楊氏一家的領洗小禮物
  • 03 楊恩僑和張慧婷( 左四及左五) 感謝慕道班導師 Peter 和 Sabrina( 左一及左二) 的陪伴,正中央者為楊愷嵐。
  • 04 一家人領洗後, 與阮嫣玲修女(左一)及溫嘉麗修女( 左四)在堂區留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