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與主密談〔作者︰譚錦榮〕
當我們談及靈修生活時,常常會提及「與主密談」,這裡所指的究竟是甚麼?這是指個人與主的獨特相遇,是排他性的,是天主賜予每人獨有的恩寵。但是,我們如何能得到這份經驗?
在教會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機會參與避靜, 通常是團體性、在某一避靜院的兩日一夜或三日兩夜的時段。期間,會請神父、修女甚至主教,主持一些專題道理,加上一些禮儀及一些很短的靜默時間,便建構了一次「避靜」。這種形式通常稱為「宣講式避靜」。結構包括:專題道理、禮儀、個人靜思。但是,特別在四旬期,有些堂區會安排一些一天避靜,時間大約一個上午及下午,有些更只有兩至三小時。這些一天避靜或許也能包括所有避靜的元素;但是,在個人靜思中與主相遇的時刻便未能深入了!
另一種是全靜默的指導避靜,通常是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進行。這類避靜沒有專題道理的部份, 取而代之的是個別見神師作「靈修指導」,通常會每天一次見神師,而神師在面談中,會聆聽避靜者的靈修經驗,而給與他們靈修指導,及聖經章節或一些相關的聖人語錄作祈禱資料。這類避靜的時間會比較長,八天或以上,而傳統的依納爵式或方濟式的避靜則分別是三十天及四十天。
這類避靜的好處是集中及深入。因為經歷了一段長時間撇開日常生活的繁雜,而專心與祈禱深入自身生命的經驗,反思天主在生活中如何給予我們恩寵及支援,使我們能從黑暗及軟弱中重新作出選擇,更新自身的生命。如此,在避靜者的靈魂深處,便能騰出空間與上主相遇、親密傾談。因為這類「避靜」都是以主耶穌為中心的靈修經驗,通常透過聖經中主耶穌所言所行的一切,反思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否配合福音的價值及精神?因此,指導避靜包含著靈性生命的治療,透過祈禱,在天主的恩寵保護下,治療我們靈魂因罪過所受的創傷,藉著聖神及聖事得到治癒。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被黑暗、軟弱及罪過重壓著,使我們透不過氣;但是,藉著指導避靜,我們清除了生命的障礙後,便能享有無比的自由,能與主作深層次的交談,且能創造出更多的互愛空間。如果未試過的朋友,可以找機會嘗試一下「指導避靜」,與主密談,發揮更美好的人生。
• 本欄作者: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錦榮和黃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