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以愛修補家庭裂縫 教友張嘉兒

期數
4238期
刊登日期
2025.05.09
主曆
2025年05月11日 復活期第四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08

共用圖片/檔案 - 人物專訪「每當憶起自己三名子女出生時的片段,便不期然感動起來。我看著小小的身子甜睡,感謝天主賜予了這個家美麗的生命;他們漸漸長大,更是天主的奇跡。」教友張嘉兒跟丈夫離異,明白家庭的不完整會對子女帶來影響, 深盼子女能夠在天主和家庭之愛中成長,而她在與子女的相處中體會到,愛是開啟每個人心扉的鑰匙。

張嘉兒在與同路人互相扶持之中克服離異的傷痛,而最令她感到安慰的是,兒女學會跟她一樣把生活中的喜悲交託給天主。她兩年前成為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的幹事,回報天主對她和兒女的護佑,祝福其他家庭。

「十年前,我跟丈夫僑居外地時,他突然提出離異,令我感到晴天霹靂。而當子女詢問我發生甚麼事時,我立即收起眼淚,擔心影響他們。子女在往後的日子支持著我好好生活,避免胡思亂想。」照顧子女的責任,令她把愁緒轉化為生活的動力─ 她多年來為一家五口─包括前夫祈禱,並深信愛能修補這個家庭的缺口。

本主日迎來自己成為母親後的第22個母親節,她感激天主在兒女身上播種了信仰的種籽,「我的大女22歲、二女20 歲、兒子16 歲。我懷上大女的時候跟她傾偈,為她唱聖歌和祈禱,她長大後喜歡祈禱,二女和兒子亦是,令我驚喜。」

一家五口融洽地參與彌撒的場面,隨著離異不復再。張嘉兒跟三名孩子回港生活,最初所有人擠在一張碌架床上睡覺,而上聖堂祈禱成為了她的精神寄託,「我很累,幸好天主不會讓我獨自勞苦,派了很多天使到我身邊幫助我。」她感激神父關心孩子在校園內的適應,家人亦給予無限支持。

她察覺到離異為自己及兒女帶來傷痕,因此倍加希望以愛去感染他們。子女進入青春反叛期後,她深深感受到,「假若我無法在這個階段跟孩子好好說話,便終生錯過彼此建立感情的機會。每名子女需要的愛不盡相同,而《愛的五種語言》一書提醒我應該運用甚麼『愛的語言』去關懷子女。例如二女較容易接受的愛的語言是身體接觸,我便趁她外出及回家時擁抱她,最初她身子僵硬,後來逐漸放鬆;半年後,她懂得主動擁抱我;兩年後,她經常跟我傾吐心聲,某次跟我說:『媽咪, 我沒有甚麼事情不能對你說!』這句話令我非常窩心。」

「大女和兒子接受之愛的語言是『精心的相處時刻』,我會分別約他們吃飯,讓他們毫無顧忌地向我吐露心事。」她最珍惜跟子女相處的時刻,故不時相約兒女個別外出用膳,跟兒女互吐心聲,「這個契機讓我重新認識兒子:他為了禮讓兩名健談的姊姊,收起原本的健談個性。」本頁圖片/檔案 - 08.03_500

在團體內找回希望

離異後,張嘉兒希望修補內心的傷痕,直至2017年參與離異平信徒的互助團體「加納希望」,「靠著天主,我重新站起來,與天主、自己及別人修和。團體內同路人互相扶持,短短五分鐘的聆聽,輕搭我膊頭的安慰,足以令我在共鳴之中得到治癒。」她最後解開了心結,主動寫信給前夫,彼此修和。

雖然丈夫於離異後仍不時致電子女,但子女為最初感到被遺棄而難過,其中一名女兒有段時間無法原諒爸爸,她鼓勵女兒跟爸爸修和,「我告訴女兒:『你需要爸爸,不應跟爸爸斷絕聯繫。』後來女兒在祈禱中有所得著,主動跟爸爸修和,從此釋懷,過得自在。」

張嘉兒擁有豐富的傳教及教友培育經驗,加入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後,負責婚姻與家庭方面的培育工作,推廣「美滿婚姻課程」及「親子教育課程」,「若果不是天主醫治了我,婚姻培育會令我觸景傷情。縱然我的婚姻遭遇困難,我亦希望幫助別人維繫婚姻。」當她看見參與美滿婚姻課程的夫婦重拾談戀愛的機會,在活動完結時面帶笑容,感到滿足喜樂。

「養兒育女是天主的召叫,父母需要為這份愛跳出自己的框框,不斷成長,也要無條件愛子女。」她深信天主倍加垂聽孤兒寡婦的祈禱,讓每個在家庭內陷入困境的人,常存愛和希望。(鄧)

本頁圖片/檔案 - 08_00


  • 01 、02 張嘉兒與兒女歡聚
  • 03 張嘉兒於教區兒童牧民發展小組3月舉行的「愛與希望」啟動禮上,向家長介紹禧年身分證。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