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2024年度新學期開始,香港青年協會調查顯示,在6,073名中學生中,45.1%開學壓力指數偏高,打破連續4年跌勢。中六學生抑鬱指數最高,中一學生亦有抑鬱情緒。學生最憂心學業成績,44.6%擔心「成績退步」。聯繫感與抑鬱呈反比,中一學生聯繫感較高,中二至中六則中等。學生與同學聯繫較強,但與老師、社工及父母的聯繫較弱,網絡上雖有共鳴,卻難以傾訴。
這些結果令人擔憂。疫情過後,青少年精神健康未見改善,反而惡化。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在《失控的焦慮世代》中指出,青少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戰。過去十年,焦慮、抑鬱與自殺率顯著上升,尤其在發達國家。他認為,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智慧手機與社群媒體的普及,是主因。青少年長時間沉浸於虛擬世界, 過度接觸修飾內容,導致自我比較、社交孤立與睡眠不足,進而加劇焦慮。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每週平均花逾40小時在螢幕前,與心理健康惡化呈正相關。
此外,海德特也批評「過保護教養」,認為現代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生活,剝奪其面對挑戰與失敗的機會,削弱心理韌性。他建議限制網絡使用時間,並由政府要求網絡供應商規管兒童及青少年接觸的網絡內容;在學校與家庭中,應鼓勵面對面互動與自主探索,例如參與戶外活動與團隊運動,以增強歸屬感與心理健康。
筆者作為青年工作者,對青少年使用網絡有擔心。近期閱讀《隔離中的青少年》研究,提供了更立體的觀點。該研究調查2020年美國1,523名中學生,結果顯示疫情期間青少年心理健康意外改善,抑鬱與孤獨感低於2018 年。原因包括睡眠時間增加與家庭互動增多。68%青少年感覺家庭更親密,56%與父母交談更多。雙親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狀況較佳,家庭支持是心理韌性的關鍵。然而,家長失業會提高青少年抑鬱風險。
研究亦指出,青少年減少使用社群媒體與遊戲,改為多用通訊軟件如Facetime,也是期望多與朋輩溝通,及多了觀看影片。研究強調,家庭聯繫與充足睡眠能有效緩解壓力,顯示兒童及青少年具備一定的適應力,建議持續強化家庭支持與睡眠管理。
然而,在香港實踐這些建議並不容易。兒童普遍睡眠不足,除網絡使用外,還有沉重的功課壓力。家庭支持亦受限於經濟條件與家庭友善政策支持。作為成年人,我們與青少年共享同一網絡空間,理解他們的網絡使用情況,及在網絡內容有問題時向網絡供應商及政府提出意見,也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環境的重要一步。最後,政府也有責任檢視功課是否過多,支援有經濟困難家庭及定立家庭友善政策。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