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聖芳濟中學金禧

刊登日期
2013.09.20

(本報訊)由聖母昆仲會創立的荃灣聖芳濟中學,五十年來致力教育區內男青年,同時亦見證著荃灣區的變遷。

本身是該校舊生的校長臧文濠解釋,學校五十周年,除了繼承天主教的核心價值及修會精神外,未來亦會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改善教學環境、以及學習多元化等。

「一家精神」是學校多年來強調的文化,臧文濠期望學生能視學校為第二個家。「當年修士臨在於學生中間,現由教師陪伴學生成長,這『 一家精神』會一直根深蒂固地留存校內。」

強調「一家精神」

荃灣聖芳濟中學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讓學生不單得到校外學習經驗,還培養成有一顆關懷社會的心,臧文濠說:「學生透過實踐學習愛人,以及如何待人接物,這需要親身經驗才能感受得到。」

臧文濠七二年於該校畢業,七五年入職母校,至今三十八年。他說,早年荃灣區屬「衛星城市」,以廉租屋、公屋為主,居民生活清貧,「當年入住荃灣的人有如『開荒牛』,能有機會讀書已很感恩。」

辦學團體聖母昆仲會過去都有派遣修士到校任教,但今個學年開始,再沒有修士在校任教,校監則繼續由修士擔任。臧文濠表示,無論有沒有修士任教,他和教職員都會繼續秉承修會的辦學理念,「儘管現在普遍家庭的經濟已有改善,但教師仍會如修士在校一般,不會忽略貧乏的家庭。」

社會上單親家庭增加,或雙親工作無暇照顧子女,臧文濠說,學校的角色更趨重要,教師要在學業以外,更需要支援有需要學生。

學校亦經常舉辦活動,臧文濠表示,絕不會因經濟理由而令學生喪失參與權,「校方會簡化申請資助過程,令學生能選擇喜愛的活動,每個人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

校舍經常開放至晚上,有不少學生留校自修,完成家課後才回家。「他們留校的時間愈多,與老師愈容易建立友誼,有事也會找老師傾訴。」令他最欣慰的是師生不分彼此,相處融洽,「若雙方關係好的話,學生自然願意說出心事。」

舊生感謝修士奉獻 

學校有不少教師是昔日舊生,副校長陳志平是其中之一。他說,中一時臧校長是他的綜合科學老師,「學校是我生活的一部份,七年的中學生活令我深受修士及師兄的影響;現在有機會在母校任教,我覺得有著承傳的意味。」

舊生伍于健七三年在該校中五畢業,現已成為醫生的他不忘母校的栽培,至今仍活躍校內的活動。他表示六十年代不是每個人都有讀書的機會,加上區內只有兩所中學,他自言能升上中學很幸運,更感激當年修士的教導,「中學時有許多修士住在學校,放學後修士讓我們留在校內,那是一段很快樂的時光。」

伍于健亦是該校校董,他說五年的中學生活對他影響深遠,「修士活出了有教無類的精神,認為教育要先有愛,以及給予學生同等的愛。」修士的話留在他心中逾四十年,使他時刻警惕自己要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投入服務  豐富學習生活

本年暑假,一批海外音樂人來港,在荃灣大會堂比賽,學校鄰近大會堂,便開放場地予參加者練習。中四生潘紹廷參加了學校的接待工作,出任義工組長,負責編排同學的當值時間。他說,沒想過學校會接待海外來賓,「原來學校除了是個學習地方,還可以惠及他人。」

這些外地參賽者不時向學生查詢社區的資料,潘紹廷說:「我向他們介紹附近的食肆,從中亦豐富了我的工作經驗。」

中五生呂嘉軒中一開始參與聖約翰救傷隊,他亦經常與其他義工為區內長者服務。他表示,聖約翰救傷隊培訓學生服務及團隊精神,「起初不明白義工的意義,服務讓我認識社區有需要被關懷的一群,過程中與受助者建立關係,令我感到滿足。」

設立基金  改善校舍

學校近年在恆常學科或課外活動中,加入具天主教核心價值及修會精神的元素。過去六年,學校與大學或教育局合作,先後為英文、科學及數學等科目作協作探討。

另外,由於該校校舍已有五十年樓齡,要更新設施以配合現代教學需要。有見及此,學校於新學年設立「荃灣聖芳濟中學基金」,用作改善學校設施、獎勵成績優異的學生,以及協助有需要援助的學生等。(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