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誤解讀寫障礙學童

刊登日期
2013.12.20

(本報訊)一項有關讀寫障礙學童的調查報告指出,社會人士對讀寫障礙學童了解片面,認為他們多是「懶惰」或「低智力」。報告建議對公眾進行社區教育,學校應按不同學童的能力制定調適學習,同時多欣賞及發掘這些學童的其他潛能。

香港小童群益會十二月七日公布「讀寫障礙學童現況——公眾觀感及學校調適調查」,該會於十月訪問二百二十五位普通小學生家長。

之前有本港學者作出研究,推算在港約有七萬至九萬名中小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需要支援的學生數量龐大。可是是次調查顯示,不少公眾對讀寫障礙學童存有誤解。

報告指出,三成受訪者認為學童的讀寫障礙問題,在長大後便不會持續;有近四成受訪家長表示經常聽到他人評論讀寫障礙是由教學方式或管教不當所致,兩成家長指出其子女的智力一般被認為低於常人。

數據顯示讀寫障礙學童仍未被大眾接納,同時反映公眾人士普遍對這些學童的理解較為片面。

另外,調查亦發現不少患有讀寫障礙的學童自我形象傾向負面 ,不願向人表示自己有讀寫困難。三成學生表示因學習表現欠佳而被老師批評,或被加上「懶惰、不用功、慢」等評語。

所謂讀寫障礙多是指學童在認讀及默字有困難,大多數學校的支援多著重考試加時及課後輔導,惟七成受訪學童表示此舉成效不大,反而默書「加分制」有助他們減輕學習壓力。

推動接納文化

香港小童群益會就此作出建議:

一、應在社區加強有關教育工作,讓公眾認識他們的實況,同時欣賞他們其他長處,達致真正的接納和包容。

二、推動互動互助的校園文化,鼓勵學童向不同背景和經驗的朋輩學習,增加彼此溝通及學習的機會,減低對讀寫障礙學童的誤解。

三、學校作調適時,不應採用劃一方法,應根據個別學童的能力和學習特性制定合適方法,並定期檢討及聽取家長及學童意見。

四、鼓勵學童多元化發展:讀寫障礙學童只是在認讀及默寫字詞方面有困難,其他方面如視覺空間、創意、想像力可能有出色的表現,鼓勵他們發掘這些潛能,能減低他們在學業成績上的挫敗感,從而培養出自信心,當然家長、教師、社會人士亦應多欣賞和肯定讀寫障礙學童的其他能力。 (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