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燒校牧心】校牧發展的樽頸

刊登日期
2014.02.28
作者
李奕康

猶記得去年差不多時間寫了一篇「工作的人從勞苦中得了甚麼益處?」概述了學校牧民工作者的工作和心態,今次想談的是香港校牧的生態環境是否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

筆者由教區中學教師身份兼任牧民工作,轉為兼職校牧,再成為現時修會學校的全職校牧,對在香港校牧的生態累積了不少觀察和評論。大家要了解校牧的生活,除了要認識工作性質和成效,還要思索兩個問題:怎樣的人才能勝任校牧的角色?甚麼人會立志投身校牧工作?

在以往每月一次的校牧聚會裡,筆者觀察到現正投身校牧工作的同工主要有三類人:少數年輕修女和聖神修院的學生﹑大量家庭主婦和退休教友,以及一班希望投身學校教席的年輕準教師。眾所周知,現時校牧的發展很大程度受制於教區和學校所能承受的財政負擔,以及校牧未能成為編制內受政府資助的職位,因此較低的薪酬和近乎零的晉升空間實在難以吸引或挽留一些年輕有心有力且希望在學園裡福傳的教育專才。修女修生人數有限且將要回歸個人的聖召,家庭主婦和退休教友亦會因為家庭或身體狀況轉變而不能長期服務。故此,校牧職業成為了流失率高﹑欠缺專業培訓並且難以吸引人才的過渡性踏腳石,何以談及有清晰方向的可持續發展呢?

筆者曾經看過TED短講《Dan Ariely: What makes us feel good about our work?》當中提及在現今知識型經濟中每人都能夠選擇與工作的關係,決定投放多少精力﹑關心關注自己的工作。使人工作的動機並不只是取決於薪酬的多少,而且還應包括意義﹑創造力﹑挑戰性﹑所有權﹑榮耀等等。因此如果教區和學校都認同學校牧民的重要性而又認為宗教教育在天主教學校中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應該把握各校成立法團校董會的機遇,從速檢視校牧專業發展的可能性及為整體香港宗教教育作更長遠的規劃。

筆者認為教區層面可做的計劃有三項。第一,提高公教學校對宗教教育發展的重視。現今香港的大多天主教津貼中小學,正面對公教學生嚴重不足的困境,無論在慶典禮儀﹑祈禱歌詠﹑宗教科課堂的角色都因應對「世俗化」而逐漸變成低層次的辦學團體要求及可有可無,不用考評的閒科等。香港教區應與修會團體攜手合作,重振天主教辦學的理念和特色,而不是現時的各自為政但求自保。第二,培育校牧為高學歷專業人才。教區可藉明愛大學的契機籌備專上學院認可的學校牧民學位課程,讓校牧職位專業化。

另一方面提高學校教授宗教科的師資要求,除了教理講授的基本訓練外,也應具備組織校內公教團體及發展校外宗教體驗活動的經驗。從而再進一步讓宗教科成為專科專教的教席,使經過培訓的校牧能夠看見職業前景,以成為學校編制內成員作目標。第三,整合資源及連繫堂區。由於現時個別學校用於聘請校牧的資源緊張,或只能以初入職教學助理的薪酬招聘,難以吸引擁有豐富經驗但需要養家的專才。因此所屬同一堂區內的天主教學校可考慮以合資的方法用較可觀的薪酬聘請具經驗的校牧人才,另一方面又能加強青年對堂區團體的認識和歸屬感。

筆者認為,問題的核心是教區如何看待天主教辦學的長遠發展:天主教辦學的特色是甚麼?如果要發展天主教教育理念,靠誰來動手做?還是口中不斷說天主自會照料?

青少年的主保,聖若望鮑思高,為我等祈。

 

  作者為前天主教郭得勝中學校牧,現於聖母玫瑰書院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