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華退休教師鄭國江

刊登日期
2014.04.18

(本報訊)退休教師、兒童節目策劃及填詞人鄭國江認為,「只要有自信、肯努力,自然可達到人生目標。」他於六十年代開始執教鞭,運用個人才華,以不同方式發展教育事業,教育學院上月給他頒授榮譽院士銜,表揚他對教育的貢獻。

一九六五年,鄭國江在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隨即任教伍華書院小學下午校(現天主教伍華小學)至九六年退休,教學三十一年,主要教授數學、英文和美術。

「兒時的志願是唱大戲、當畫家或教師,最後揀選了教學,因為收入穩定,可幫補家計。」但他不忘發展個人興趣,當其他教師在公餘進修教育課程時,他卻修讀美術設計及商業設計,又到浸會學院(現浸會大學)選修傳理系。

就讀傳理課程時,機緣下他接觸到電視台,一九七一年起兼任電視台兒童節目的策劃及編劇工作,並在節目中客串教授手工藝、主持小學常識問答比賽、填詞等,參與當年好些兒童節目如《星期六樂園》、《430穿梭機》、《閃電傳真機》等。

 

歌詞配合校園生活

後來鄭有機會填寫兒歌,由於仍在小學任教,他認為與學生相處時啟發了他不少創作靈感。他說:「以《讓我休息一天》為例,內容是孩子向父母說的話:『請不要強制我學音樂、畫畫、跳舞,給我一天的時間陪我到公園玩樂。』,又如《七歲了》是我看到兒童在六歲時開始換牙,見他們因外觀問題感到自卑而寫下,帶出門牙雖然掉了,卻表示已長大的意思。」他認為以生活作為題材,孩童容易接收培養良好習慣的信息。

鄭國江是伍華小學的首批教師,他指時任校監的宗座外方傳教會覺法治神父(Fr Fernando Galbiati)影響他對教育的看法,「他是位年輕有為的神父,他的教育理念走得很前,如在校內設『青年茶座』,於晚上舉行社交及康樂活動,吸引區內青年參與。」另外,覺神父在校內開辦「伍華英文夜校」,鄭亦有份教授在新蒲崗工廠區工作的青年下班後學習英語。

他形容自己的教學生涯多姿多采,更抱著分享的精神,讓學生擴闊視野,「我不時帶學生參與兒童節目,從中揀選具潛質的學生參與電視台的小小劇場演出,讓他們走出校園學習,豐富知識、開展眼界。」

鄭國光亦把昔日修讀的美術及商業設計學以致用,在校內的美術小組把相關的專業知識傳授學生。當年學校舉辦的第一個開放日,就是他與學生攜手粉飾校園,「我們收集不同紙箱,製成立體作品,最深刻的是用大量的汽水蓋,以及一個籮,製成一隻獅子。」後來鄭亦習國畫,也將心得傳授學生,「凡我學過的也與學生分享,讓他們也受惠。」

對今次獲教育學院頒發榮譽院士銜,他說起初有點不勞而獲的感覺,後來卻認為是「積勞而穫」,「這是我累積過去努力得來的成果,其實最高興是被人認同。」

 

他一直退而不休,二○○八年起主持歌詞創作坊,在浸會大學、中文大學及教育學院與學生研究歌詞創作。近日他為教育局撰寫粵曲板腔的教材供中小學生使用,他期望繼續為教育作出貢獻。(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