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電子閱讀愈趨普遍
(本報訊)香港遊樂場協會發表有關青少年閱讀習慣的調查報告,指出青少年閱讀電子書的人數比例不斷上升,機構提醒青少年閱讀電子屏幕時要留意眼睛健康,各方亦要協助他們擴濶書本種類。
香港遊樂場協會於二月訪問了一千八百多名二十四歲或以下的青年,了解現今青少年的課外閱讀習慣;互聯網及智能手機對青少年閱讀習慣的影響;以及青少年日常的閱讀內容及喜好等。協會於二月二十七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有關結果。
報告提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籌劃的二○一二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香港青少年的閱讀能力在全球六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前二,電子閱讀能力為世界第三。
協會期望是次調查結果,有助政府部門、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掌握現時青少年的閱讀習慣和模式,往後為青少年制訂更合適的政策,並提供適切服務,推動良好閱讀風氣。
談到電子書的應用,長洲聖心學校圖書館主任許靄璇三月九日對本報說,電子書的多媒體效果能吸引青少年,惟閱讀時間過長或有損視力,故此課堂可設交替休息時間,讓學生閱讀十五分鐘後離開螢幕,從事撰寫報告感言等其他活動。
許靄璇說,現今青少年容易透過互聯網等接觸電子書,但電子書仍無法取代紙本書的舒適感。對於培養閱讀習慣,她指需要學校、家庭及政府教育等政策互相配合,例如學校設立圖書課活動推廣閱讀。
電子閱讀普及小心照顧眼睛
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以閱讀印刷媒體為主,佔五成八;電子閱讀佔四成二。受訪中小學生平均每週閱讀課外讀物約七小時,大專生則平均每週閱讀十三小時以上。
受訪青少年過去一星期平均花三點六小時閱讀電子版讀物,佔閱讀時間的四成六。而閱讀電子版讀物的工具,六成五主要為智能手機, 其次為 桌上╱手提電腦,佔四成二。
閱讀電子讀物的工具方面,逾六成五人主要用智能手機, 其次近四成二用電腦。
逾九成三青少年閱讀中文課外讀物,課外讀物來源方面,近四成九來自學校,四成來自公共圖書館,三成人在網上下載。
印刷閱讀種類方面,青少年最常閱讀故事╱小說,佔受訪者六成一;其次為知識類書本,佔四成五;繼而是漫畫,佔三成九。電子閱讀方面,逾四成九為網上資訊;三成四為漫畫;二成九為故事╱小說書本。
協會指出,青少年平均每週約有七小時閱讀課外讀物,新一代青少年不論在閱讀報章及雜誌方面均減少,電子閱讀比例則不斷上升。是次研究發現青少年的電子閱讀比例達四成二,智能手機成為青少年電子閱讀的主要工具,反映智能手機及流動網絡普及,已改變青少年的閱讀模式。
對於電子閱讀愈趨普及,協會提醒效果接近紙張的電子書閱讀器並不普及(使用率只有百分之三點三),長期注視電子螢幕閱讀, 對視力有一定影響。
倡辦閱讀活動 提供更多讀物來源
協會又指出,受訪青少年主要透過學校(48.7%)及公共圖書館(39.9%)的課外讀物來源,這顯示本地學校及政府部門在推動閱讀方面均有成效;然而青少年自行購買課外讀物亦佔近三成,可見青少年在課外讀物的選擇上,仍有部份需求未能滿足,故學校及社區團體可考慮舉辦或組織閱讀活動,讓青少年獲得更多課外讀物。
為推動閱讀風氣,遊樂場協會設立了「漂風行動」,讓參加者換取更多更廣泛的書種。漂書點設於該會中心及其他合作的社會服務機構。(明)
香港遊樂場協會
http://www.hkpa.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