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康會與港大學者調查
(本報訊)協康會聯同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發表的研究顯示,專業人士協助幼稚園教師教導有特殊需要的學童:傳授培訓方法和課堂技巧後,學童多方面的能力均有明顯進步,調查員建議擴展這服務至全港二萬多名有特殊需要的幼稚園學生,讓他們能盡早舒緩困難。
協康會於二O一四至一五學年展開為期兩年的「幼稚園有特殊需要學童的早期介入和綜合支援計劃」,為六十名來自十所幼稚園的特殊需要兒童提供早期介入服務,並由香港大學心理系進行成效研究,追蹤有關幼兒首學年的發展和成長。調查結果於十月二十四日公布。
協康會以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為本的治療和訓練推展計劃,包括定期派員到訪幼稚園,向教師示範訓練方法和課堂管理技巧,幫助學校建立全校參與的文化,照顧有學習差異的學童。該會亦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有系統的培訓課程及講座,加深他們對不同發展障礙及教學策略的認識。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先導計劃的學童,在計劃開始時各方面的能力與對照組的幼兒並無顯著分別;一個學年後,參與計劃的學童在多個標準化的能力測試中,包括認知、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小肌肉、大肌肉和自我引導等方面的表現均有顯著進步,其能力並超越在對照組沒有接受服務的幼兒。
此外,研究亦探討教師參與計劃後的效能感,結果顯示十所幼稚園中,共一百四十二位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在一個學年內均明顯提升。
負責研究的港大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指出,上述計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兒提供直接和間接的支援,既能支援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治療訓練,亦可以強化學校系統和提高教師的能力。
有參與計劃的校長及教師認為,計劃能彌補幼稚園的空間及設施不足。幼稚園家長李太表示,被確診有整體發展遲緩的兒子參與計劃後,能力有明顯進步,李太說:「兒子經過言語治療後,能說較長的句子,可以表達較完整的意思;以往填顏色也無力,現在經職業治療後,握筆的姿勢及運筆的力度亦大有改善。」
協康會獲社會福利署獎券基金贊助,於十一月起推行一項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為四百名就讀於幼稚園而正輪候學前康復服務的特殊兒童,提供「校本專業支援」及「中心為本治療/訓練」的雙軌支援模式,冀能達致學校、家庭及專業團隊三方合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