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擔任馬蹄蟹保母
(本報訊)近年有中學生擔任馬蹄蟹「保母」,在校內照顧年幼馬蹄蟹,透過保育學習珍惜生命。
馬蹄蟹早於四億年前已於海洋生活,被喻為「活化石」,學名稱為「鱟」(讀音:後)。香港城市大學與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於七年前合辦「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每年邀請十名中學生成為「馬蹄蟹保母大使」培育幼體;成功後,保母會於暑假時到下白泥濕地進行馬蹄蟹放歸自然活動,讓牠們重返海洋。
保祿六世書院已是連續第三年參與計劃, 負責教師、任教生物科的朱劉惠賢四月六日對本報說,年幼馬蹄蟹存活率低,尤其在脫殼期間容易有死亡風險。她指出,環境污染導致馬蹄蟹的繁殖率和存活率下降;過度捕獲問題亦令牠們面臨滅絕危機。該校去年獲得十隻馬蹄蟹飼養,現僅餘一隻四齡馬蹄蟹存活。
朱太表示,計劃讓學生能近距離接觸瀕危物種,灌輸生命教育,她又會收集脫殼及把死去的馬蹄蟹製成標本向學生展示。另外,該校今年以珍惜及欣賞生命為關注事項, 此保育過程能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即使是不顯眼或低等生物也有生存權」。
教育學生保育馬蹄蟹
馬蹄蟹保母大使、中四生蕭鸛儒及利悅晴會輪流餵飼馬蹄蟹,定期換水及調較適合鹽水,以確保水中鹽度、酸鹼度、溫度等合乎標準;她們亦會幫忙清洗水缸和沙粒;每週量度馬蹄蟹的頭胸甲闊度和體重。
她們表示, 透過這些保育經驗明白到生命的脆弱,利悅晴說:「當水質受污染,馬蹄蟹很容易死亡, 我們要了解其生活狀況及行為以延長牠們的生命。」蕭鸛儒表示曾為兩隻馬蹄蟹拍照,沒料到數星期後其中一隻死亡,相片成為牠最後的紀錄;她又會時常趁小息去探望牠們。
該校近年會在開放日、馬蹄蟹週、生態保育講座等宣揚保育信息,並由保母大使籌辦活動向來賓介紹馬蹄蟹、保育原因、生態和環境破壞等課題。
上屆擔任大使的中五生劉芷晴及吳雪盈會向現任保母大使分享飼養經驗和指導。修讀生物科的劉芷晴說,中三時在生物實驗室看到馬蹄蟹很感興趣,學校更為牠們舉行命名活動, 「當時我投選『Lucky』這名字, 為著牠們仍能生存於世感到幸運」。
吳雪盈去年八月隨隊到下白泥濕地參與馬蹄蟹放歸自然活動及協助清潔泥灘時,目睹泥灘佈滿垃圾,為環境遭受破壞感可惜,「反思到人類破壞環境的自私行為,會傷及小動物的生命」。
西貢崇真向社區推廣保育
已是第二年參與計劃的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八位參與計劃的中四學生自行編定餵養、清潔、記錄工作,即使假期也須回校照料馬蹄蟹。他們又向小學部學生講授飼養方法、在校園推廣保育。
負責教師、生物科主任周志偉四月十四日指出,自從馬蹄蟹「入住」學校後,學生保育意識有所加強,培養出責任感且愛護環境,「在西貢有人售賣成年馬蹄蟹以供食用,學生見狀也明白需要保護牠,不可吃掉」。該校計劃購入六隻成年馬蹄蟹嘗試在校內繁殖,由學生協助照顧,待培植出年幼馬蹄蟹後會交予其他學校飼養。(高)
馬蹄蟹
馬蹄蟹早於四億年前已生活於海洋,被喻為「活化石」,學名稱為「鱟」(讀音:後),屬於古老的海洋動物。
牠的外形像馬蹄,故此俗稱馬蹄蟹,但牠並不是蟹,而是與蜘蛛和蠍子的近親。全球現存四種馬蹄蟹:美洲鱟、中國鱟、巨鱟以及圓尾鱟,在港以中國鱟和圓尾鱟較普遍。
幼鱟分布於后海灣、新界東北和大嶼山沿岸泥灘的潮間帶覓食及棲息,約十至十五年成長至成鱟便遷移至淺海生活,每逢四至九月為馬蹄蟹的繁殖期,屆時成鱟會爬上泥灘產卵。
馬蹄蟹成長時需要脫殼再長出新殼,每次脫殼馬蹄蟹也會長大,受精卵孵化出來的「三葉幼體」稱為一齡,隨後每次脫殼後也增加一齡,例如中國鱟約十七次脫殼後才成熟,一般壽命為十五至二十年。
資料取自: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