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節開展活動
(本報訊)七月暑假伊始,學子可暫且放下往常的學習日程,最近的香港文學節正好給他們一個深度品味人生的經歷。
康文署公共圖書館主辦的「第十屆香港文學節」由即日至七月十三日結束,主題為「念念不忘」,活動包括專題展覽、研討會、文學變形比讀、圍讀工作坊、講座、詩歌朗誦會,以及多項比賽等,所有活動均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
文學節焦點活動「念念不忘」專題展覽假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舉行,其中「作家紀念」展區紀念已離世的香港文壇先輩,如張愛玲、唐滌生、黃霑及也斯等,讓他們的文學生命光輝再現;「記憶文學」展區以「成長練」、「親情友愛」、「城市漫遊」、「食事滋味」和「生活日常」五個題旨,推介以記憶為寫作繆思的香港文學作品。除文字介紹外,部分作品輔以圖像、相片、聲音檔和錄像等多媒體展品,讓觀眾欣賞和了解個人經歷對創作的意義。
另一重點活動是三場研討會,主題分別為「個人閱讀史:記憶的回訪與再現」(七月五日)、「尋找城市的文學記憶」(七月五日)及「書頁上的美味記憶」(七月六日),邀得多位著名本地和海外講者參與,探究記憶對於文學創作的意義,以及在文學中呈現的各種形態和意涵。本地講者、講評人及主持包括唐睿、許定銘、樊善標教授、王良和博士、葛亮教授、游靜教授、陶然、區仲桃博士、黃念欣教授及黃子平教授等;海外講者則有來自澳門大學的鍾玲教授、台灣國立中央大學的呂文翠教授,以及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張錯教授。
本屆文學節新設的系列「文學變形比讀」,由多位不同範疇的藝術家分享他們改編文學作品,以及與作家合作進行創作的經驗,把文學「變形」成為新的觀賞文本。七月六日場次以也斯教授為題,追憶他創作的多樣面貌;七月十三日場次是關於蕭紅的舞劇和歌劇表演。
「從創作談起」講座邀請了不同範疇的專業人士輕鬆暢談創作經驗,講者包括莫樹錦教授、曾繁光醫生和陳嘉薰醫生主講「仁醫為文」(七月七日);本地漫畫家草日和路邊攤主講「圖文並茂的創作」(七月八日);以及音樂人岑偉宗和黃志淙博士的「唱文學的歌」(七月九日)。
去屆新辦的「圍讀工作坊」獲中學師生支持,本屆文學節邀請作家、詩人、學者,帶領青年以輪流朗讀的方式(七月七、十、十一日),發掘文本的可讀程度,並在分享和討論中領略篇章的意境情味。
「仲夏詩會」(七月十日)和「思憶如詩如歌」(七月十三日)朗誦分享會則為喜愛詩歌的人士而設,詩會邀請詩友作朗讀表演,思憶如詩如歌則由本地資深詩人與參與者在朗讀中分享。
至於文學節與本地大學合辦的「豆棚說書」系列講座(七月十一及十二日),匯聚學者專家說書論文,深入淺出地介紹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本年亦加入了「電影篇」,由電影學者論述文學電影。(鄧)
取自:香港公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