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運用「翻轉課堂」教學

刊登日期
2016.08.26

(本報訊)在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任教數學科的教師歐陽偉邦,暑假期間獲邀到德國漢堡大學舉行的國際數學教育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ICME),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數學學者與教育工作者交流數學教育。

大會於七月二十四至三十一日在德國漢堡大學舉行,歐陽偉邦以「翻轉課堂教學對學生理解二次方程的影響」為題,分享他如何在高中數學科以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理解數學的能力和興趣。席間亦有來自新加坡及菲律賓的大學教授作教學經驗分享。

歐陽偉邦八月十日返港後對本報說,上述講題是他在香港大學數學教育碩士的畢業論文,研究是以兩批在該校就讀、分別以傳統教學模式及翻轉課堂學習數學科的高中學生作對照,以了解其學習成效;結果發現接受翻轉課堂的學生會主動提問,互動性較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為多,好些原本被動的學生, 其數學成績也有明顯進步。

在德國交流數學教育期間,新加坡學者分享表示翻轉課堂能應用於小學數學,啟發他嘗試把教學推廣至初中, 「新加坡學者指出,教學短片要精簡、清晰而簡短,才能吸引學生認識」;亦有芬蘭的學者問到怎樣可以確保學生會觀看短片備課,他表示學校會要求學生收看教學短片時須抄寫筆記,並在課堂上查閱。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訓練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可是普遍學生認為數學科不斷重複操練,容易感到乏味,我相信一些能切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能加深學習興趣。」他分享自己約兩至三歲時, 其母已教他認識兩位加數,他的小學數學老師常鼓勵他參與數學比賽,至中學預科時,數學老師更以多變的教學法, 包括運用教學軟件教授微積分,「啟發我成為教師後,也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

歐陽偉邦表示,每次製作約五分鐘的教學短片,由設計課程、拍攝、錄音等便花上六至七小時,但每當看到短片能引起學生討論,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時,便會認為延長備課時間也值得。他現正構思在短片中加入動畫元素配合教師講解以豐富內容。

他認為學習能力稍遜的學生藉著翻轉課堂教學能有所得著,「當學生遇上艱深的數學題目便容易放棄,但透過翻轉課堂,學生可於網上平台提問,老師或學生也會在此分享,令學習不感孤單」。他指學生明白所學,增加對學科的滿足感,自然願意投放時間學習而深化所學。(高) 


翻轉課堂

自二○一四至一五學年,歐陽偉邦在學校的數學科先試行「翻轉課堂」教學,後來有其他數學科教師亦加入沿用此形式──「翻轉課堂」扭轉傳統教學的模式,教師預先把課程拍成短片並上載網上,讓學生可以在課堂前觀看以作備課及預習,上課時則透過小組討論及匯報,從互動學習中引發學生自主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