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

刊登日期
2016.09.02

(本報訊)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於開學前為中一學生開設體驗班,支援學生及早適應中學生活, 班上活動融入資訊科技教育,配合遊戲讓學生從愉快中學習。

中一體驗班於八月十六至十八日舉辦,內容包括以英語教授航天科技課程,透過電子學習計劃學習中文,以及從機械人的操作與示範學習資訊科技等。

校長李德輝八月十七日對本報說,體驗班課程融入學校現推動的「STEAM」跨學科教育(即綜合科學、科技、工程、美術及數學的英文縮寫),讓初中生適應校園生活時,及早認識生涯規劃,擴闊學習視野。

其中在體驗班的航天科技課堂上,香港航天學會成員教授中一生認識模擬飛行知識,從航天營運、工程及設計角度向學生講解航空科技。

航天科技課堂導師、於香港大學修讀環境工程系的黃文政指出,課程全以英語授課,當為學生講解不同的航空相關用語時,小組導師會作示範及講解,「如介紹模擬飛行、分享機師生活,教導學生設計紙飛機,從中認識飛機原理等」。他觀察到,學生對課題感興趣時會主動以簡單英語發問,設計紙飛機時他們亦投入其中。

副校長李張慧珠表示,趣味性的課程有助學生愉快學習,配合遊戲與實驗活動更可培養學生的理性與邏輯性思維。

新學年升讀中一的學生均表示,參與體驗班有助適應中學生活。其中王仲賢說,課堂前後會留意校園設施和環境,亦會於課堂上結識新同學,很快已熟習新的學習環境。

學生方偉森說,課堂以平板電腦學中文,並透過遊戲學習中文語法、部首、成語等運用,甚具趣味性。另一學生孫煒淇表示參與航天課堂時雖然未能完全明白導師講解,但他仍嘗試說英語,期望將來能學以致用。

初中新設國際化課程

另外,該校準備於新學年為中一級設立「校本國際化課程」, 以配合剛於七月中與另一教區小學、天主教總堂區學校結盟後的安排。李德輝校長指出,該小學約一半為外籍或非華語學生,面對日後來自這所小學的畢業生就讀該校的需求增加,故須優化課程,以照顧學生多元種族和文化的學習需要。

新學年學校約兩成中一生為非華語學生,外籍生參與中一體驗班時已有教師從旁翻譯。李張慧珠指出,新學期推動的「校本國際化課程」設分流教學,包括華語和非華語學生上語文科時會分組學習, 按學生的語文能力重新編制課程, 其餘學科則由教師或教師助理協助翻譯。

李太指出,校本國際化課程屬起步階段,學校會於學年內委派教師,與結盟的小學互訪交流和教學,並會邀請小學生到中學上課。期間會嘗試把中小學的體育科,以及中學科學和通識教育科,與小學常識科配合和交流教學。(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