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英文書院文史得獎 學生談香港造船業的興衰

刊登日期
2020.03.06

在由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中華文化處促進中心合辦的「第八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中,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四位學生:中六甲班張詩琪,中六丙班周昫彤,范睿芝和吳穎儀,以香港造船業的興衰(Ruling of the Seven Seas: the Rise and Fall of Hong Kong Shipbuilding Industry)為題,在高級組文字報告比賽中取得季軍。以下是該四名同學為本報撰文分享——編者

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歷史像一面明鏡,反映著世上一代人生活的變遷。香港的造船業正是見證著香港從昔日漁村,演變成現今經濟繁榮的國際大都會。造船廠的工人一生在努力拚搏,他們的工作充滿著汗與淚。在參與這次比賽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在他們身上真正了解到何謂「獅子山下精神」。可惜的是,部份年青人對香港的工業歷史不聞不問。造船業的過去猶如被塵封著,逐漸被世人所遺忘。故此,我們期望透過是次比賽,向社會重新訴說造船業的輝煌事蹟,讓其在歷史名冊內留下光輝的一頁。

看著維多利亞港上來來往往的船隻,不禁令我們想起香港作為漁村的過去。追本溯源,香港能成為國際著名的港口,實有賴其天生的深水港。此外,在我們了解後,發現除了聞名的輕工業外,香港竟有重工業的過去。造船業便是隨著轉口港而崛起。

我們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 得知原來黃埔、太古船塢,曾經在十九世紀撐起了香港經濟的一片天。雖然現在船塢早已填平作為住宅商業之用,但我們對這黯淡下來的行業充滿了好奇心,希望以專題報告為契機,展示造船業的起承轉合。

為了能夠全面了解香港造船業在各個時期的不同面貌,因此,我們前往香港海事博物館搜集資料。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第一次放慢腳步去仔細研究並欣賞展品。以前來訪時,因著時間限制, 只是走馬看花。再訪,卻讓我們四人大開眼界,開始真正了解只在歷史書上讀過的,那屬於香港的海上驕傲。我們在互相分享對展品的新發現和啟發中,得以從更多角度去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這亦是我們決定專題報告內容的重要因素,因為我們想向其他同學和市民展現我們眼中的香港造船業歷史。

及後,我們的報告在饒宗頤文化館開放給公眾閱讀,對此,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亦感謝各位的認同。其中有位相熟的學姐細閱報告後,向我們表示其內容詳細、全面,必定能提高大眾對造船業的關注。我們十分雀躍,這正是我們想達到的——讓大家更重視香港歷史的探索與傳承。

比賽過後,我們看見了過往香港人一手一腳撐起整個造船業,看見了當中人們互相扶持,聽見了他們微笑著抱怨那時候的辛酸。「原來已經過了這麼多年呢」這是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苦笑。最令我們感到心痛的,莫過於看見老一輩只能回憶著「曾經」。其實我們都知道,造船業在未來也只能有限地發展。但我們希望,新一代能夠肩負起傳承的責任,令香港曾擁有的光輝不會在歷史長流下默默無聞。

在這次比賽的開首,我們抱著求知的態度,渴求著更多的知識。而在比賽落幕之時, 我們帶著傳承「情」的責任,開始另一段屬於香港的故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