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信德

期數
3521
刊登日期
2011.08.12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8 月 14 日

儘管《厄斯德拉》及《乃赫米雅》的排外,原是為了保持以色列子民信仰的純清,免墮入撒羅滿王晚年所犯的錯失,跟隨了他異族的妻妾,敬拜了邪神,但其中記述有關清除一切異族人及懲處因與外方人通婚而生的子女,教人讀來有痛心疾首的感覺。幸虧尚有第三《依撒意亞》指出上主重視的是「持守公道,履行正義」,即使是被人鄙視的閹人和異邦人,也要在祂的殿裡歡樂;他們的全燔祭和犧牲要蒙受悅納,因為祂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所」。

歷史是一本生存競爭的記錄:面對外來的壓力,引發內部產生一股洗滌和淨化的潛能,努力掙扎求存,因而寫出了獨特的心路歷程。以中華民族為例,她在文化、社會、經濟、國際事務上積極的爭取、奮鬥和調整,併發出的許多深刻「疤痕」,也不盡如許多愛國學者所言,全是外力侵侮所致。

《羅馬書》在關於信仰方面也有一個類似的反省主題。這主題常圍繞著一個重點:天主的救贖恩寵來自耶穌基督,來自我們對祂的信仰,而非只靠依附於猶太人的法律條文。然而,猶太人對天主的恩賜和召選確實享有優先權,這原是天主所誓許的。但由於他們的心硬和抗拒,致使外邦人的我們反而搶了先機。保祿認為,天主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要刺激起猶太人的妒火,因而發憤,終能接受福音。如果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是同樣的辜負過天主的宏恩,那麼得救與否,就更顯示出,這一切原是來自天主的慷慨和憐憫。保祿熱愛外邦人,因而被稱為外邦人的使徒,但他同樣關心他同族的猶太人的得救,這其間並沒有誰侵犯了誰的主權問題,誰先誰後,原來都只為了吸引人能爭先恐後地信靠主,投向祂浩瀚無涯的愛。

《瑪竇》所載,耶穌與那女兒附了魔的客納罕婦人的對話,也教人讀來一步一驚心,怎麼耶穌的良善心謙(參閱十一28—30)忽然都不見了。祂起初是一句話也不回答。當門徒代為請求時,祂把界線劃了分明。那婦人苦苦叩拜、哀求,竟遭耶穌揶揄為狗。她機智幽默的回答,終於為耶穌的「心硬」揭了盅:「啊!婦人,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願望的,給你成就吧!」這話是說給那位外邦婦人聽的,還是也對跟隨著祂的門徒的提點?「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耶穌對一位羅馬百夫長也曾說過同樣的話:「就照你所信的,給你成就吧!」(瑪八13)耶穌為了要激發起我們的信德而刺激我們。

我喜愛我的工作,並不是因為當中沒有挫敗、洩氣的情況。沒有挑戰和困難的工作,就等同吃四川擔擔不辣,吃江浙搶蟹不鹹、喝啤酒不冰。儘管難題多的是,但能在盡心盡力的同時,也不忘天主的激勵,因而熱切求主拯救,讓主從彎彎曲曲的迷宮中帶領我們走進新天地,豈不也是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跡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