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基層住屋需要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寒仕俱歡顏,本文要談的是基層住屋需要。社區發展服務一直服務香港不同匱乏社區,其中包括寮屋、市區舊區居民、漁村和偏遠鄉郊。
基層住屋問題從來都難於解決,一九九七年前輪候公屋,動輒都要等上五年時間,九七年以後,特區政府推出年建八萬五住房政策,承諾輪候公屋時間縮短至三年時間;其後因私人樓價大瀉,八萬五住屋政策於二○○○年悄然中止,而政府的承諾已經轉變為輪候期三年內最少派發一次公屋。
近年樓市熾烈,樓價大幅?升,樓價明顯脫離市民的購買力,影響民生。熾烈樓市的結果是更多人不能置業,轉為租住;兼且愈多人投入樓宇炒買行列,為求物業流轉,許多人寧願空置物業也不出租,面對樓宇租值不斷上升的困擾,市民感到置業難,但租屋也難。
對於中產者來說,面對租值上升,若然收入不能跟隨上升,他們仍可由大屋轉租小屋;但對於已居於「蝸居」的基層市民,他們的生活已經縮無可縮,他們可能要由市區搬到偏遠地區,由小屋搬到寮屋,或者是由寮屋搬到「豬欄屋」——由豬棚改建成套房的,但即使如此,他們仍然感受到租金負擔對生活所做成的壓力。
最近我們的社工訪問了領取綜援租金津貼的住戶,從有關資料我們可以大概了解到基層住屋的苦況。被訪的綜援戶一般都居住在殘舊的市區舊型樓宇、寮屋或偏遠鄉郊地區的「豬欄屋」,情況較好的是居住在鄉郊地區的村屋,住屋情況一點兒都不理想。
他們居住的單位呎租中位數整體高達十四元三角,港島呎價中位數最高達二十二元七角,九龍為二十二元五角,而新界最平為七元三角,他們居住的單位主要為寮屋和環境最差的豬欄屋。數字反映若住戶要租住面積三百呎的「殘舊」單位,港島區的租金也要六千八百一十元,九龍區則要六千七百五十元,新界區則要二千一百九十元,但我們必須注意新界地區廉宜的租金,主要受寮屋及豬欄屋的影響。
回頭再說輪候公屋的現況,我們在前線看到的現象是公屋需求「大增」,更多人申請公屋,基層原來主要倚靠公屋解決問題,但有一群居民特別是居於新界寮屋者,只要租金價位穩定,即使居住環境差一點甚或面積少一點,只要可以捱過去,他們有些寧願不上樓,但現在連偏遠地區的寮屋租值也不斷上升,他們感受到一股壓力,要求盡快搬遷上樓。
對於已遞表申請者,租金的壓力令到他們希望可以盡快搬遷公屋,祈求可以擁有穩定的居所。
雖然政府承諾可以輪候三年內最少派位一次,但就我們所知,居民首輪所獲派的主要是不受歡迎的公屋單位,至第二次再派公屋的時間,則可能是一年以後的事,結果是由輪候到獲派公屋的時間,往往遠高於三年的承諾期,基層市民面對租金高企,但上樓時間又要長時期等候,正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寒仕俱歡顏」。
從來輪候公屋人士都是分散又難於組織的群組,但當前社會狀況住屋已成基層居民的主要困擾,我們嘗試於各社區發展計劃組織輪候公屋人士,發展地區關注小組,希望能於社會造成迴響,討論解決基層住屋問題的方法。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