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向晴軒投資調查:

期數
3526
刊登日期
2011.09.16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9 月 18 日

明愛向晴軒的調查顯示,不少投資者因投資失利而出現情緒問題,建議他們多與身邊可信靠的親友傾訴;選擇投資產品時,亦應衡量個人能力及估計風險。

明愛向晴軒進行「走過金融危機投資者」調查研究,於去年三月至本年五月訪問二百五十三名,因投資期權、窩輪及股票,或因購買雷曼產品而導致金錢損失的人士,從中了解他們的理財習慣,以及因投資損失導致的情緒困擾等,藉此喚起社會大眾關注正確的投資及理財態度,調查結果於八月二十八日公布。

受訪者中,四成二為準退休及退休人士,當中逾一成的退休人士中,過半數表示其生活開支是依靠儲蓄。六成半受訪者表示,投資損失在六十萬元或以下、兩成多損失逾一百萬;受訪者中有三個百分比的人士以「生果金」作投資。

此外,七成受訪者只作單一項目投資,七成七人沒有儲備六個月生活支出金額的習慣,近四成不會檢視銀行或投資月結單,三成半人稱很少或沒有「先儲蓄,後消費」的習慣。

調查亦發現,逾九成雷曼投資產品的損失者,出現憤怒及抑鬱情緒,當中逾八成出現「人是不可信」的想法;另有六成借貸投資損失者有自責及避免參與有關投資的心態,四成三人因焦慮徬徨而產生傷害自己的念頭。

明愛向晴軒「智慧理財及債務輔導服務」主任翁麗萍九月一日表示,不少投資者為退休人士,因投資失利而輸掉積蓄,甚至欠下債務。「大部份退休人士生活沒有保障,五十餘歲後逐漸被社會淘汰,為保障未來生活,希望在投資中增加積蓄。」但若不清楚投資風險,很容易會做成金錢上的損失。

翁麗萍稱,調查主要想了解雷曼投資者及其他投資者的情緒反應,特別是雷曼投資者,對外界有明顯的憤怒及不信任,她鼓勵投資損失者多向值得信任的親友傾訴,避免長期累積負面情緒。至於其他投資損失者,多會責備自己,她稱,若因投資欠債,建議他們應坦誠與家人商量,詳細計劃未來生活。

翁表示,社會已由審慎的儲蓄理財,轉變成以投資去增加財富,建議投資者投資時,應衡量及選擇適合個人的投資產品,政府亦須訂定有效的監管守則及執行程序,加強投資者對風險的認識。(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