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甘蜜】你屬哪一種客人?

期數
3529
刊登日期
2011.10.07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0 月 09 日

在以色列人面對最大的考驗時刻,列強環伺,猶大社稷岌岌可危之際,《依撒意亞》竟說了令人氣結的話:萬軍上主要在熙雍山為萬民擺設肥甘盛宴,眾人都要獲救、鼓舞喜樂。眾人是所有人,不只是以色列子民。猶大家族還有甚麼特殊地位?天主的選民還有甚麼希望?不共戴天的異族仇人豈能參與盛宴?如果真有此可能,也只應成為佳餚美點的一部份,就如「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我們人的目光常都是淺窄的。順境時目空一切,以為幸福是自己該得的,竟忘了感恩;逆境中卻又怨天尤人,認為天道無憑。為甚麼國王邀宴,被請的人竟然可以睥睨這榮耀,還自顧自的繼續追逐世界,甚至無理地凌辱和傷害那些指出自己不是的人?

 

為甚麼天主給人機會卻偏不懂珍惜,以至一錯再錯,最終後悔莫及?《聖詠》七十八篇告訴我們,先知講述了譬喻,為我們說出古代的謎語,是要我們從歷史中借鏡。從前的人心胸狹隘,今日的人是否繼續不思進取,不願學習主的慈愛與包容?以前事對他們而言是譬喻和謎語,對今日人來說謎底早已揭開了,我們還等待甚麼?人類正在不斷成長,別讓偶一的?絆,誘使我們走上回頭路!

 

正如上主日葡萄園戶的比喻頗有吊詭之處,今主日《瑪竇福音》國王為他兒子擺設婚宴的故事,被邀請的賓客的不同回應,實在值得我們再三反思。國王既不介意從大街小巷邀請人,為何又偏對那個沒穿禮服的人如此計較?同樣情況下的另一面,販夫走卒既蒙國王禮遇,被邀赴他兒子的隆重婚宴,怎麼會穿得這般隨便,抓件背心短褲,踏一雙拖鞋,頭髮蓬鬆的就進堂來?

 

某年隆冬,往加拿大訪親,邂逅故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邀赴一專業人士晚宴,作嘉賓分享。宴會設在當地的鄉村俱樂部。心感不妙,因我當時所穿的,其實連在家的,全都是便服,豈不有失禮儀?推辭之間,故友得悉原委,安慰我說,屆時自會安排妥當。既抵會所,友人帶我至衣帽間,黑色的禮服與白襯衣一行一行的掛滿整個房間,架上還有不同尺碼的黑皮鞋,任我選擇替換。心中十分不情願,覺得沒必要淌這渾水,回家吃晚飯舒服多了。勉強換上了一套算是穿得上的,到底仍感蹩扭。朋友看著我哭笑不得的尷尬模樣,幽默地問我:「還記得福音中婚宴的比喻嗎?我不願見您待會被人捆起手腳,丟在外邊,天寒雪大,誰來救您?說真話,您要明白:為使參與盛會的人都被一視同仁,誰都不比誰更尊貴,誰都付出和會得到同樣的尊重,禮服制度和提供的方便,在這裡原有它的美好目的,重點是您認為這演說晚餐是否值得參與?您願為此付出嗎?」

 

我們必須從《瑪竇福音》的軸心主題「厄瑪奴耳」基礎上閱讀、反省本禮儀年的許多讀經,尤其福音部份。天主與我們同在,我們是否又歡躍於與天主同在?我們是怎麼跟隨主的?是因為吃餅吃飽了?在?湧的世濤中,除了投奔主和在信德中堅持,我們還能做甚麼?耶穌基督對我而言到底是甚麼一回事?主說:「我喜歡仁愛勝於祭獻」,祭獻可以只為了滿全法律和禮規,仁愛卻必須有一顆包容、寬恕的心。在教會內與主同在,才能七十個七次的寬恕弟兄。能進入主的葡萄園已是極大的福樂和榮耀,我做了甚麼以表達我的尊重和感恩?主所邀請的三種客人中:第一種,不願與主一起共宴;第二種,雖勉為其難地接受邀宴,卻毫不珍惜和尊重與主一起的機會;第三種,既接受邀請,也願與主相偕,而且重視這項榮耀。三種客人中,您屬哪一種?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