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多是代價
中環威靈頓街有一間麵店只賣三種款式的麵:雲吞、鯪魚球和鮮牛肉。選擇雖少,但卻客似雲來,生意好到連外國人都讚不絕口。大抵是款式不多,容易控制食物質素。愛美的女士會買護膚品,可是護膚品牌多到不知從何選擇,不知哪個好。為了「貪靚」,要塗多種不同功能的面霜,改善膚質,但事與願違,結果帶來皮膚的負荷及傷害,浪費金錢,得不償失。我們被包羅廣泛的資訊充塞著,包括廣告、傳媒廣播、別人的忠告,確實使我們難以下決定。以為掌握了實際資料,卻發現過多的資訊,反而讓人喘不氣來、無所適從。正如當初買了另一牌子的相機,新出這部影相功能可能比現在這一部更強。
上期介紹了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的名言「Less is more」,究竟有否這句「More is less」?美國心理學教授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寫了一本《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中文譯本是《選擇的弔詭》,史瓦茲在書中說:「當可供選擇的項目愈多,負面效果也愈大。直到有一天,我們可能再沒有辦法承受龐大代價,選擇已不再帶來自由,反而是剝奪了自由。」問題是在生活各層面中多了選擇,為何滿足感卻愈來愈少呢?
一位藝術家成名的背後,須付出很大的代價,其中是時間和健康。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說:「花了四年時間才能畫得像拉斐爾的作品,但用一生的時間才畫得像個小孩。」怎麼拉斐爾的畫比不上小孩?拉斐爾的畫是怎麼樣?意大利畫家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1483-1520)年輕時曾在佛羅倫斯學習四年,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非常出色(見圖)。可惜拉斐爾因投入繪畫,操勞過度,三十七歲因高燒猝逝。另一位同樣是意大利畫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為了一幅大作,日以繼夜工作四年,獨力完成了《創世紀》的八百平方米巨型天頂畫。米開朗基羅獨力完成西斯汀教堂天頂畫,其過程除了健康損耗、疲累和精神壓力外,還有家事糾纏,家人不滿他長駐在西斯汀教堂而少回家。
眾所周知《最後的晚餐》是意大利畫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受邀而畫的。他找來十三位模特兒裝扮成耶穌與十二門徒摹擬現場,過程猶如拍電影一般。開始動筆至完工,前後整整花了四年時間。達文西用心慢慢地畫好這幅畫,卻遭修院的修士因他進度緩慢而怨聲四起,幸好畫家能吞聲忍氣,否則《最後的晚餐》不能公諸於世。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被譽為「文藝復興三傑」,因為他們各自在年青時創下讓人驚嘆不已的成就。
以前選擇少,也許會接受世事不完美。現代,選擇的自由愈多,卻愈來愈不快樂。有時我們要面對太多選擇、太多決定要做,可是真正重要的事反而沒有足夠時間去做。「文藝三傑」雖然花了四年學習和創作,但他們能專一、專注、專心「做好呢份工」,加上付上無比代價。美國教授史瓦茲勸勉我們學著接受已經「夠好」的選擇,而不是一味盲目追求最好的,這樣我們可過得更好。「得到愈多,代價愈大。」然而幸福快樂,不會從天而降;會挫折、會失敗,是邁向幸福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