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天主教小學

刊登日期
2011.11.04

仁德天主教小學二O一O至一一年參與教育學院的「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現撰文分享有關經驗   ——編者


「生命教育」不僅為全人教育的理念,亦為具體的教育方案或課程,目的為促進個人生理、心理、社會、道德及靈性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以建立自己與他人、環境以及宇宙之相互尊重與和諧共處的關係,協助其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期達到健康和正面的人生。(吳庶深、黃麗花,2001)本校於二O一O至一一年參與由教育局委託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承辦的「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

為配合校本的情況,我校嘗試進行生命教育的整體課程規劃,嘗試掌握有效推行生命教育的教學策略及技巧,期盼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本校於二O一一年以六年級常識科一個保護環境,及珍惜資源的課題,並以跨科、跨組別融滲的形式結合宗教科和公民教育課,試行生命教育課。學生透過常識科的活動認識環境污染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從而明白保護環境及珍惜資源的重要性,繼而懂得關懷及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老師先安排一項體驗活動——檢視校園垃圾箱內的垃圾,並把其拍成短片,供堂上播放;之後,老師讓有分參與體驗活動的同學 分享親身經驗,接著,同學以小組合作形式,共同擬定環保計劃書並於校內實踐;最後,老師播放短片——非洲飢餓的孩子,讓學生作出反思。宗教科則透過課堂活動讓學生認識大自然是天主創造的,人類有責任管理大地,學習珍惜及感恩。公民教育課則透過環保話劇《大樹媽媽》帶出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的重要,學生就話劇內容作反思,明白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理。

以往當教授有關環境保護的課題時,學生只會千篇一律地告訴老師一些環保的方法,但說完了,卻未必會身體力行。透過今次的課堂體驗活動,學生不單深深體會環境保護的迫切性,更重要是由心而發,立志珍惜資源,實踐環保的生活方式並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課堂完結後,學生在行為及態度的轉變令老師感到萬分欣慰,我們深信環保的種子已深深地埋藏在每一位學生的心裏。

課堂上最重要的是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老師必須了解學生的真正需要,多讓學生說出感受,齊分享、同反思。教師的責任不再是向學生灌輸一套規範化的價值觀,而是引導學生自行建構知識及屬於自己的人生觀。原來讓學生由心而發一點也不難,一首歌曲、一段短片、一個小故事都能觸動學生們的心,這樣才能讓他們立志及行動,這樣絕對勝過教師們不斷的說教。因此,教師在設計生命教育的體驗活動時,必須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進入情感的世界,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真正體會生命的意義。老師需引導學生在其生命中不單要「讀好書」,更要「做好 人」,教導學生成為一個對自己、對別人、對大自然及對天主都好的人。

老師要感動學生,先要感動自己。是甚麼話語、畫面或生活情節,讓我們的心靈起了觸動,好能使學生的心靈泛起一個個又圓又穩健展開的漣漪呢?「生命影響生命」,漪輕水仍淨,雲開月漸明,老師要讓學生明白自我存在的價值,珍惜生命,實在是師職道遠。

期望在未來的歲月中,老師可以將生命教育融匯貫穿於各學科及專題學習的教學中,我們堅信只要「由心有心」就能使學生動情。
 



「點亮心靈」系列
本專欄由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統籌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