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福從溝通來

期數
3534
刊登日期
2011.11.11
作者
王素文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1 月 13 日

「福」 字是有一口田在上主神的身邊就是福,即是一家人有溫飽生活,能活在主內而順暢溝通就最有福。事實上,懂得與孩子溝通是父母的幸福,但順暢的溝通是要學習和留心實踐的。首先,要注意的是平等我你他,要把他當作一個人而不是一件物品,有問有答更要留心,對孩子認為重要的,我們也給予重視,希望孩子聽你說話,那麼你也要聆聽他的發言。

其次是讓孩子喜歡你,當他看見你對別人仁慈、對家中每一個人關懷愛護,則最能觸動孩子的心靈,令他對你產生好感,以愛還愛。

同時,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講故事、玩益智遊戲、下棋或做運動,刻意營造開心的時間與情境,建立親子的和諧關係,這是為子女創造美好的童年回憶。

其實,行動勝於管教,榜樣好過嘮叨,因為孩子都喜歡模仿,作父母的能以身作則。在孩子念小一至小三時,父母就要建立一點權威形象,讓他們明白要服從長輩,這是讓他們在學校也能尊師重道。

在賞識教育法中,最重要是認識孩子,特別是他們的長處,實行時以三分讚賞一分提示的比例與他們交往,讓孩子產生被認同、被肯定的感覺,這最容易賺取孩子真心愛你。同樣,家長對周遭的人與事,該常懷正面積極的態度,多表達出讚賞和感謝,不應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憤怒。怨氣是有毒氣體,能侵蝕孩子的小心靈,使他們灰心喪志,我們要千萬注意。

如果父母師長都能常懷感謝讚美的心,就是把陽光迎進家中,把喜樂接進課室,孩子一定喜歡留在這片樂土,舒根展莖,健康成長。多帶子女到郊外欣賞大自然,多參與藝術欣賞活動,常逛書店或參觀博物館。與孩子同行共學是最容易增進感情的方法。若父母與子女關係密切,溝通順暢,感情融洽,就是共建幸福之家,孩子決不會學壞,父母心中安樂,家中充滿情趣,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更是培養孩子在物質以外的精神生活。

當然,要達到以上要求,作為父母師長的就必須付出無私的愛,放棄自己一些享受,交出個人的時間去陪伴子女,去成就他們的希望,滿足他們的需要。其實當老師的、當父母的,就應認識自己修德成聖的召喚,正是為下一代交付自己,樂意犧牲的就能在其中享受犧牲。亦即以殉道者的精神,時刻向天主聖神求溫和、良善和忍耐的神恩,無條件地愛身邊的每一孩子。正如聖若望鮑思高神父所說:「我已向天主許諾,連我最後的一口氣也貢獻給我深愛的青少年。」他又說:「我們貢獻出聖德的見證,作為我們送給青少年最寶貴的禮物。」

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因為愛要得到回應,就該讓被愛者體驗到你付出的是無條件的愛。


鮑思高神父留給教育工作者的五句金言:
「我們貢獻出聖德的見證,作為我們送給青少年最寶貴的禮物。」

「我已向天主許諾,連我最後的一口氣也貢獻給我深愛的青少年。」

「我為你們求學,為你們工作,為你們活著,也樂意為你們捨掉生命。」

「我要給你們一些隨我心意的牧者,以智慧和明智牧養你們。」(耶三15)

「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斐四13)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