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針對全球經濟危機

期數
3535
刊登日期
2011.11.18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1 月 20 日

編按:世界陷入經濟困境,九月中於美國開始的「佔領華爾街」行動蔓延至歐洲亞洲多個地區,本專頁談論教會對此課題的回應和行動。

(綜合天亞社/本報訊)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教廷倡議成立一個國際機構,調節金融市場,以及控制自由市場不受監管下所產生的不平等現象。

宗座正義和平委員會十月廿四日發表《在全球公共管理機構的背景下,對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的改革》文件,長達四十一頁,當中提出上述建議。

正委會呼籲各國領袖和政府,要明白在全球一體化下,各國互相聯繫、互相依存;它們應放下不合時宜和不切實際的民族私利,透過合作建立超越國家層面、全球的法治制度。

正委會建議,一個全球的權威機構應該有「普世管轄權」,從聯合國及其轄下機構的改革中誕生,並應被賦予決策和選擇權;因為其創立目的是讓地區、區域和世界各層面的持份者能在有效約束力底下,爭取共同利益。

它說,建立這種普世管轄權必須逐步協商以達致共識,亦只有當個人、社會或金融體系相關人士缺乏能力去執行或管理本身職務時它才介入。這機構作決定時須考慮所有人的利益,不應只偏重於某些群體的好處,即使這些群體是遊說團或國家政府組成。

正委會認為,通過選擇某些組織,如八國集團或二十國集團,全球管治應逐步由一個環球系統所取代;一個由不同國家互相合作協調、一個獨立全球權威機構系統。

這進程的關鍵是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主張建立類似國家中央銀行的「世界中央銀行」,用以規範貨幣的流動和制度,並著眼於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參與。

正委會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原因及責任,主要在於自由經濟主義摒棄了規則和控制的規範,造成更多不平等現象,導致產生日益強烈的貧富對立甚至暴力危機,最終破壞民主體制的基礎。

宗座正委會主席圖爾克森樞機(P. Turkson)十月廿四日出席文件發布會時指出,社會訓導肯定經濟制度應為人服務和減滅貧富懸殊的思想,與「佔領華爾街」行動的相關訴求不謀而合。

在爆發「佔領華爾街」行動的美國,天主教主教團國際正義和平委員會主席哈伯德主教(H. J. Hubbard)稱,上述宗座正委會文件正好回應了「佔領華爾街」行動。請願者抗議現今的金融體系促成了當前世界經濟危機。

美國基督信仰倫理學的副教授斯(J. Sniegocki)稱,當前反對經濟體系的行動及天主教社會倫理具備共同點,就是指出社會上的不平等及不公義所在。

美國的公教周報(Our Sunday Visitor)十一月六日在社論中呼籲教徒應細讀這份聖座文件建議及相關社會訓導,關心遭到忽略的受苦者及弱小者。

 





重申百年通諭信息
教宗稱經濟當合符人性


(綜合天美社/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指出,解決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關鍵,是讓經濟制度重新重視家庭,支持這社會中最基本的單位。

教宗本篤十六世十月中接見「百年通諭基金會」成員時,提醒經濟活動即使不拒絕利潤,亦不應只著眼於爭取個人的最終利益。他說:「基督徒有責任控訴罪惡,見證並尊重人性尊嚴價值,推動公益,讓社會愈來愈相似天主的家庭。」

百年通諭基金會在羅馬舉行會議,題為「 在商業掛帥的世界,家庭價值克勝經濟危機」,紀念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布《百年》通諭二十年。

談到社會現況,教宗指經濟危機影響了家庭,他說:「家庭與工作場所需要重新建立和諧,教會的社會訓導可以提供寶貴貢獻,將以愛為本、不求賞報和奉獻的家庭楷模擴展到普世。」他強調,家庭能夠給予經濟世界應當具備的「人性面貌」。


教宗強調家庭對經濟的重要,他說:「人首先是在家庭裡學習社會、工作、經濟、交易世界應秉持的正確態度,這必須在不求賞報、關懷團結與彼此擔待的氛圍中培養,由愛德來領導。」

事實上,教宗本篤二OO九年於《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中已指出,經濟應由以人為本的倫理道德所帶動,而非利潤;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於一九六三年發表的《和平於世》通諭亦呼籲全球金融機構關注貧富不均情況。





教會回應經濟處境
推動社會發展助貧弱

(綜合天新社/本報訊)教會既在社會訓導文件中反省經濟結構所在和貧富懸殊問題,亦在各地推出可持續發展方案扶助窮人,讓他們能自助互助。

美國天主教主教團「天主教福利會」到世界最貧窮的地方,本著天主教社會訓導,即尊重每個人的神聖與尊嚴,推行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財務活動如小額信貸等項目幫助窮人。

美國天主教福利會為低收入自僱人士提供貸款,幫助她們改善生產,以提高整個家庭及社區的生活素質。該計劃至今已在非洲、亞洲、中東及歐洲幫助逾一百萬名貧窮戶,其中約七成受助者為婦女。


另一方面,剛於去年逝世的佩雷拉修女(N. Pereira)九十年代初亦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納斯(M.Yunus)在孟加拉所成立鄉村銀行的扶貧經驗所啟發,在印度為窮人成立銀行。申請人須證明他們已儲蓄起一筆小存款,並曾參加有關貸款管理會議。修女這項計劃改善申請者家庭以至整條村的生活。她亦致力幫助婦女提升地位和生活,讓她們在財政上得以自主。

在香港,耶穌會郭樂賢神父(J. Collins)引入了儲蓄互助社,讓人透過儲蓄助人自助。他於一九六四年在聖方濟各堂成立了首個儲蓄互助社,讓社員按能力定期將節省下來的金錢儲蓄作股份,累積之股份將會以低息用來借貸給有需要的社員

天主教一向關心貧富問題,於一九六三年的《和平於世》通諭已呼籲金融機構關注貧富不均。圖示菲律賓貧民窟的孩子輪候一基督徒組織提供免費食物。(天美社資料圖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