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學三光 晚學三荒?

期數
3535
刊登日期
2011.11.18
作者
陳偉彬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1 月 20 日

香港家長很迷信,以為孩子能學好英語,前路一片廣闊,從此便無憂無慮。於是,有些父母的策略是,即使英文不是其母語,當兒女還牙牙學語之時,便全天候以英語溝通,造成很有趣的社會怪現象。

最近乘巴士之時,便遇到一個家庭,父母倆便以全英語培育小孩,感覺很突兀!畢竟在香港生活,我們都習慣以廣東話來溝通;除非有外國人在場,有人不懂廣東話,或是在工作場合中,才以英語溝通呢!父母看起來像中產階層,英文也算可以,但絕不地道!我個人認為,小朋友學到的英文,極其量只是「次貨」,但犧牲的,卻是跟父母建立親暱關係的時機,值得嗎?奇怪的是,當夫婦對話時又突然「轉台」廣東話,很彆扭!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黃國成博士,在其著作《快快樂樂學英語》中,也提及上述的香港獨有現象。他憶述友人在孩子出世後,為了他有良好的英語基礎,決定全家由「中文台」變成「英文台」。五年後,結果是孩子的母親開始後悔,說孩子雖然就讀幼稚園的粵英班,但他的廣東話完全「唔得」。當孩子遇見中文老師時便閉口不語;回答老師的提問,不是不作答,便是以純英語回答。另外,當其他同學在努力練習漢字時,他亦不願多學,東張西望。有天更以英語跟老師說不喜歡中文呢!令父母心痛的是,有天孩子竟說:「為何祖父母那麼沒用,一點英文都不懂。」這也就是黃國成博士提醒家長的,須要關注語言與個人文化價值觀的關係了。

香港家長誤以為,學好中文是件易事,其實主原在於本地有良好的中文語言環境而已!香港家長普遍誤以為,語言學習是有所謂的「關鍵期」,因此把孩子的語言學習過程愈推愈前,怕錯過了便悔憾終生!黃國成博士歸納了哈佛大學教育研究學院Catherine Snow教授,在過去三十多年的學術研究,認為語言學習並沒有所謂的「關鍵期」,早起步對第二語言的學習,並沒有甚麼關鍵的影響!重點是:要運用「長跑」、而非「短跑」的策略,這是題外話了。

我不是看扁英文,畢竟英文作為現今世界的主要溝通工具,能掌握也是極為重要。但是,若過早催谷孩子的第二語言,放棄母語的本末倒置做法,我是極之反對的!這樣做,賠上的不單是親子關係,及孩子的獨立思考邏輯能力,還有是欣賞中國文化價值及傳統的機會呢!值得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