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不一樣的朝聖
近年教區不少團體舉辦以色列聖地朝聖,原因是以色列是耶穌降生成人、長大、傳教、受苦受難和復活的地方。我可以形容聖地是教會在世上最大的「聖髑」,因為它每處都佈滿耶穌和他教會的痕跡。
我認為朝聖不應只懷著「到此一遊」的心境,也不是紀念耶穌或教會某些事蹟,而是與聖言(新舊約)、地理和古今文化歷史人物整合的信仰歷程,要致力在朝聖之後,使自己在生活上更肖似基督,成為活的「聖髑」。
一年前我與義工們籌備今年與傷殘人士往聖地朝聖時,亦擔心此構思「可以嗎?」因為在以色列地區,在有關傷殘人士設施的安排上,與歐洲不同,一些歷史建築物更不容易加設傷殘人士的設施。
經過一年的預備,取捨地點、為團友安排信仰培育後,蒙上主眷顧,我們一行十一位傷殘人士和二十多位義工,完成了香港教區的第一次——亦是以色列聖地的第一次,為傷殘人士舉辦聖地朝聖團。
這當然有賴往日籌辦朝聖活動的經驗,以及不少兄弟姊妹的祈禱。幸好全程有復康巴士接送,免除上落巴士的困難,但是巴士不能直達聖堂,而聖堂也缺乏輪椅通道,往往要穿梭於狹小而擠迫的街道,真的辛苦了義工;不過每人只有一個心願,雖然身心殘障,就是希望在這片土地/「聖髑」上與創世贖世的主相遇,回來時成為信仰的「活石、基石和角石」。
在方便殘障人士的設施上,聖地的不能與歐洲的相比。反觀香港的堂區,在設計上是否可以方便他們呢?照顧傷殘人士時,堂區可以在硬件上作出改善(如在聖堂門口設斜坡,裝置可容納輪椅的電梯,和方便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等);但在軟件上——堂區給予他們的牧民照顧,卻是非常缺乏。
在二○○六年的統計資料中,殘疾人士佔香港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二,即約三十六萬人。他們包括身體活動能力限制、視障、聽障(隨著人口老化,估計未來上述健障人士數目將增加)、語言表達障礙、精神/情緒病、自閉症、學習困難、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等八類。另外,智障人士佔人口比率約百分之一。
我估計傷殘人士的教友比例相約全體教友的百分之五至六,即有二萬多殘障教友分布在各堂區。但每主日參與彌撒的傷殘人士不多,原因可能是現在的禮儀場所,或禮儀表達的媒介有礙他們參與。他們未能得到適當的牧民照顧,所以沒有在堂區出現。
在教友年內,我們可否考慮邀請那些有心和有能力的教友,協助牧者照顧這些未能被牧養的羊群呢?教導健全人士教理和信仰當然是不容易,但可有想像要教導視障、聽障、智障、自閉/過度活躍人士信仰,幫助他們認識天主,參與禮儀,舉行活動…… 朝聖…… 真是非一般的事功!
這給我想起福音中的說話:「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40)這些最小的兄弟就隱藏在人群之外,他們不單是少數,個子也小,他們的信心更少,容易被人忽略或忽視;他們未必在我們的關注視線範圍內,我們要好像聖若翰般,以聖神的目光,在眾生中把祂辨認出來…… 他就是祂…… 關懷他,為祂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