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向超市說「不」
很多人都愛喝汽水,消暑解渴﹔肚子餓或會煮即食麵來充饑。汽水和即食麵都是我們日常的消費品,你會到哪裡購買?很習以為常的答案,就是超級市場,一來店內選擇多,二來總有一家在附近。但作為消費者,大家可以有不同選擇,可是近期一些小商戶的遭遇,正正告訴大家,這種選擇買少見少。
傳媒報導,早前一家零食連鎖店以較超級市場為低的價錢出售可口可樂,卻被供應商以不再供貨作威脅,要求東主加價,結果東主寧願停售該款汽水。另外,長沙灣一家個體雜貨店的東主表示,即食麵供應商指接獲鄰近一家超級市場投訴,指他們出售的即食麵價錢太低,被供應商要求調升售價,否則又不再供貨。
傳媒將這些現象歸結是「超市霸權」所致,不論大家同意與否,但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香港兩大超市集團,擁有數以百計分店,相對一眾小商戶,它們的經濟規模已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本來你賺你的,我賺我的,各施其長;消費者自行選擇,各不相干。現在你見人家賣得便宜,正常做法是大家在價格上競爭,但超市?迫供應商向對手施壓,要人家加價。這種強勢干預,就算不是霸權,也絕對是霸道。
而當中最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小店戶,從生意出發,面對超市強勢競爭,店主希望薄利多銷,多賺一分得一分;從良心出發,小店開在基層社區,消費者多是草根大眾,店主希望平價益街坊,減輕小市民通脹之苦。現在供應商迫他們加價,他們要不就是不賣該貨品,要不賣貴了,買的人便減少,生意上始終受影響。
再想深一層,受衝擊的還是一眾消費者。
本來在超級市場以外,消費者有另一些選擇,就是小辦館、小雜貨店。他們的貨品價錢較便宜,消費者與小店之間,還有一份人情味。現在當超市向供應商進一步施壓,消費者連買便宜一點的貨品的機會都被剝奪了。
超市的霸氣,近期亦蔓延到基層市民集中的深水?。眾所周知,基層市民消費力有限,區內的街市及店舖,貨品售價都會較為便宜。但近期有超市在區內開設凍肉店,以平民化包裝售賣冷凍食品,以平價搶客。
當然超市自有他們經營之道,在商言商,無可厚非,但大家不禁要問的是,現在錢是否非要賺盡不可?超市這樣做,早晚會將區內競爭者趕盡殺絕,當一店獨大之後再抬價,消費者又能奈何?
近年超市的發展,已幾近壟斷,超市內賣鮮肉鮮魚,令街市檔販經營愈益困難﹔供應商礙於超市龐大的零售網絡,又只能噤若寒蟬。近期被揭發的例子,反映問題在變本加厲。
「經濟霸權有漸漸代替自由競爭的趨勢,但這種經濟霸權卻不成為指導原則的任務:因為這是一種壓迫人的暴力;縱然他能夠證明對人是有益的,卻仍然須要大大的受到制裁……它不能自己制裁自己,管束自己。我們必須要找尋一些更崇高的原則來嚴厲的毫不妥協的制裁這個霸權,而這最高原則,便是社會正義和慈善精神。」(《四十周年》#88),要維護公平競爭環境,要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和選擇,可以從立法及加強消委會權責方面著手,但當前重要的,是要由消費者一己出發,下次大家在購物前,大可選擇不再習以為常,多走一步,選擇小店,向超市說不。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http://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