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失落了的記憶
假如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摯愛的家人徹底地失去了記憶,說不出你的名字,認不出你來,你會有甚麼感受呢?假如這情況從未發生在自己身上,很多人可能也從沒有想過問題的答案。假若事情真的發生時,我們又可能不知怎樣反應、怎樣處理。
剛剛觀賞過一齣香港藝術中心呈獻的獨立電影《大藍湖》(Big Blue Lake),劇情正是有關以上的問題,是一部寫實的電影。電影中,女主角張麗儀(唐寧飾)不理會家人的反對,離開了西貢蠔涌的老家,到外地念戲劇,也在外地發展自己的事業。
直至十年後的一天,麗儀在事業上出現了挫折,遂決定返會老家。當她回到蠔涌時,發現整個村落已受了時間的洗禮,今非昔比。她走進住所,沉思懷緬小時候的生活。但是,當她見到闊別多年的母親(覃恩美飾)時,卻發現母親的行為反應不如從前,甚至認不出自己來,把自己錯誤地認作另一人。
麗儀見到母親出現這個問題,霎時間感到徬徨失措,即時向她的家人問過究竟。另一方面,她又感到很後悔,向有認知障礙的母親道歉,自責自己沒有好好地照顧母親。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母親的角色實在演得很好,充分表現了一位患有老人癡呆症(又名認知障礙症)的人之言行舉止。
在電影中,母親出外後,迷了路,回不到家。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患者因為大腦退化,記不起從前熟悉的地方,對環境的定向出了問題,認不得回家的路,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流連,這可能構成各種意外,甚至有機會危害生命。所以,當身邊人出現認知障礙時,家人可以陪伴他們外出,以減低他們走失的風險。此外,可把家人的聯絡方法如電話號碼,放置在患者的錢包內,也可考慮預備一條放置了聯絡方法的頸鏈或手鐲給患者佩戴。
人年紀愈大,患上這病的機會便愈高,研究顯示,八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患上此病的機會高達百分之五十,機會也甚高。在醫學上,有數種藥物是專門用以治療老人癡呆症的,這種治療的目的,是減慢或停止腦退化的速度,但是,要回復至從前未有腦退化的狀態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再者,不同的患者對藥物治療有不同的反應,有些比較理想,有些則沒有甚?改善,期望日後的科研能為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