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非洲的天使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現代中國
一九三七年德國,猶太人華特任職律師,一家三口原本過著幸福富裕的生活。隨著納粹黨設立各項針對猶太人的措施,華特決定逃往非洲肯雅避難。三口子離鄉別井,在荒蕪的農地上展開新生活,一切只得從零開始。華特努力工作,希望融入社群,重建家園。妻子珍桃對陌生的環境充滿恐懼,女兒惠琪卻很快適應了當地的生活,與族人結成朋友。夫婦倆透過電台廣播,得悉納粹德軍出兵攻打各地,遂決定在肯雅落地生根。
女主角起初到達異地,仍抱著「白人較優越」的歧視心態看待黑人,終日埋怨生活上的簡陋,被丈夫斥責,指她對待黑人的態度,跟德國人對待猶太人沒有分別。她從昔日的抱怨、對抗、歧視、放棄,到最後接納、包容、積極投入當地文化,甚至視那裡為自己的家,捨不得離開。其實,傳教士何嘗不是這樣?所謂「入鄉隨俗」(Be a Roman when you are in Rome),他們放下一切,前往陌生的地方去傳教,學習截然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他們不單是工作或擔任服務,更重要是與當地人民同行,一起生活。
膚色上的不同固然存在歧視,就是種族相同亦然:香港人喜歡稱呼內地同胞為阿燦、表姐、表叔、大陸喱,這些稱謂均含貶意。然而,近年國內經濟蓬勃發展,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個人遊」計劃自二○○三年七月廿八日起,在四個廣東省城市(東莞、中山、江門、佛山)推行。透過「個人遊」計劃,內地居民可以個人身份訪港。目前「個人遊」計劃在內地四十九個城市推行,包括全廣東省廿一個城市。據香港旅遊事務處估計,大約有二億七千萬內地人口可以透過「個人遊」計劃,來港旅遊。
根據香港入境處的資料,二O一一年一月至九月底,一共有超過二千萬名中國旅客訪港。香港旅遊發展局的資料指出,二O一一年一月至六月底,來自中國內地的旅客在香港消費逾四百八十二億港元,其中七成花費在購物,逾一成花費在酒店住宿。的確,「個人遊」計劃刺激香港本地的經濟,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特別是酒店業、飲食業及其他服務行業,香港人亦因此失去了從前的優越地位,被譏笑為「港燦」。
討論問題:
- 你覺得香港人較其他國家的人優越嗎?為甚麼?
- 你認為自己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為甚麼?
- 你認為「歧視」情況在香港嚴重嗎?試舉實例說明。
- 你曾否親身經歷過「歧視」?(被他人歧視或歧視他人)請與同學分享。
- 你願意放下香港的一切,到陌生的國家生活嗎?為甚麼?
參考資料
- 「個人遊」計劃
http://www.tourism.gov.hk/tc_chi/visitors/visitors_ind.html -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http://www.tid.gov.hk/tc_chi/cepa/
- 香港旅遊發展局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
中英文字幕,片長14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