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本末倒置的「限娛令 」
《金枝慾孽》、《萬凰之王》等都是不少觀眾追看的劇集。如果港府突然禁制這類劇集,我們會有何反應?我們希望政府為社會界定何謂「娛樂」嗎?
內地廣電總局繼早前發出限制衛視製播娛樂節目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被稱為「限娛令」),以及禁止電視台在劇集中插播廣告的《廣播電視廣告播出管理辦法補充規定》(「限廣令」)後,日前又傳將對電視劇題材進行管控,明年十月前不能拍攝宮廷鬥爭等戲種。「限娛令」不僅控制幾類「過度娛樂化」的節目,更硬性規定須增加新聞、道德教育等節目。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背後,是精神文明虛空,社會風氣敗壞,特別在佛山「小悅悅」事件後,更令人關注國家的精神文明問題。雖然推廣正面的風氣,重拾傳統美德,是值得鼓勵的事,但眾所周知,中國政府一直壓制對重建人心靈、導人向善有莫大裨益的宗教自由空間,強迫教會人士放棄信仰原則及信念、打壓伸張正義的維權人士、隱瞞甚至包庇各種只求利益妄顧生命的假劣食品、污染等事故。由這樣一個不尊重生命、官員貪腐嚴重的低道德政府去講重建道德及文明,是非常諷刺之事。究竟它能否重建起社會的精神文明,或只是淪為另一個箝制思想、灌輸意識形態的機會?
事實上,中國現時的敗壞風氣、一切向錢看的態度,主要是由政府造成。各種指令都不及政府官員的以身作則和用開明、善待社會弱勢社群的施政來得更重要,即使電視台每天播著充滿道德仁義的節目,也無任何助益。國內大部份的新聞不也是報道正面嗎,但為何反令人覺得更虛假?
中國目前存在的問題,不是缺乏監管,而是管得太嚴、箝制得太厲害。人民為了社會的完善提出健康的言論,?隨時淪為階下囚;為了不公平而發聲,結果卻被打壓。在這情況下,人不能針砭時政,又不能發洩不滿、尋到出路,只能轉以各種低俗、嬉笑怒罵的方式來麻醉自己及諷刺現實。政府不去正視這些情況,卻反過來「限娛」,實是本末倒置。
香港電視台的劇集雖常被批評是粗製濫造、膚淺公式化,但製作人可以相對地自由製作節目,而觀眾又可自行選擇是否觀看,或公開批評,甚至投訴及抗議那些有違道德或令人不安的節目。這種空間亦鼓勵人民在創作上、生活上擁有更多自主性。
教會社會訓導指出,所有社會價值,包括真理、自由、正義和愛,都為人的尊嚴所固有,促進人真正的發展,並能使社會生活更富人道的必要途徑(《教會社會訓導彙編》#197)。政府與其用強制的手段去干預,不如打開窗口,讓社會不同界別人士都可自由地提出信念及價值,互相爭辯交流,令到公民社會得以活潑發展,才是塑造負責任的公民、重建社會精神文明之路。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http://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