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抑鬱症(下)

期數
3540
刊登日期
2011.12.23
作者
陳健民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2 月 25 日

前文(十一月廿七日第十七版)提及清清患上躁狂抑鬱症,不得不終止學業,服用精神科醫生處方藥物後,情況總算穩定下來,之後覓得教書工作,但也因承受不了沉重的工作壓力而被迫放棄。

清清現在已是一位孩子的母親,孩子聰明好動,丈夫對她包容體貼,家庭幸福,她也定期往政府醫院精神科覆診,可是情緒始終反覆,焦慮情緒揮之不去,且月經量多。自從接受了足部反射治療後,情緒比較之前穩定很多,人也開心了。究竟足部反射治療這種自然療法,如何改善清清的情況呢?

足部反射學是源自美國的自然療法,而中醫學說的臟腑理論則源遠流長,各自各精釆。雖然清清也曾很長時間服用過中藥,但進步不多。我嘗試將這兩種中西學說理論結合,使用足部反射療法將之具體實踐出來,而不依靠任何中藥或西藥,結果十分令人鼓舞。現在的清清,睡眠、飲食均正常,情緒穩定,焦慮情況也大大減少,實在非常感恩。

(1)針對抑鬱,足部反射治療的常用反射區包括雙足大拇趾(大腦、小腦、腦下垂體(A))、十根腳趾尖(放鬆)、甲狀腺(大拇趾根部對下「大肉球邊緣」,調節新陳代謝、情緒、心悸出汗)、足弓位(脊椎反射區,調節中樞神經)。刺激這些反射區可立竿見影,但效果反覆,時好時壞。

(2)中醫臟腑學說,人的情志活動(喜怒憂思悲恐驚)均和五臟有密切關係。所謂心主神明(喜樂),脾主思慮,肺主悲哀,腎主驚恐,肝主怒氣,我們因受內外環境因素影響,會出現五志過極,情緒偏差、執?和心理問題。而調節五臟的氣機升降,可改善每臟所管轄的情志毛病。其中肝主通調和疏洩氣血,忌抑壓;肝的氣機舒暢,肝火不亢盛,怒氣自消。脾主思慮,怕困濕,脾濕則脾氣不清,人疲倦乏力,易杞人憂天。所以肝與脾兩個反射區是抑鬱病人特別需要注意的,通過刺激這五個反射區,長遠來說可改變一個人的情緒偏差。

(3)心病還需心藥醫。要抑鬱病人不要胡思亂想、鑽牛角尖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他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緒。不過,有一樣可以教她做的就是「轉台」,意思是教她每當出現負面情緒時,就立刻嘗試做別的東西如打掃、看電視、煮飯、洗衫或打電話找人傾談。當悲觀情緒和注意力分散後,人自會平靜下來,只要反覆多次練習,悲觀情緒就會「冇位入」。

此外,和病人傾談,讓她說出自己情況,聆聽她的訴苦也是很重要的。只需用同理心,同意明白她的處境已足夠,問題始終需要她自己解決。

清清接受了少於三個月的足部反射治療,人變得積極樂觀,笑容多了,自信漸漸恢復,以往月經量多的情況也改善了。

患有抑鬱病的朋友,求醫不如求己,自己必須有勇氣踏出第一步,只要有決心,常「轉台」,勤做足部反射治療按摩,抑鬱?無咁容易!祝大家主內平安。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foot-master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