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窮寡婦與神貧

期數
3542
刊登日期
2012.01.06
作者
梁達材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1 月 08 日

「耶穌面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向銀庫裏投錢,有許多富人投了很多。 那時,來了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即一文銅錢的四分之一。 耶穌便叫他的門徒過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比所有向銀庫裏投錢的人,投的更多, 因為眾人都拿他們所餘的來投;但這寡婦卻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生活費,都投上了。』 」(谷十二41—44)

這窮寡婦的行徑行為,為耶穌來說,是小人物,大故事。

耶穌自己也身體力行神貧之道,祂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路九58)


雖然我是教區神父,不必發神貧聖願,但也需實踐神貧的精神。故我每年兩次,把不常用的衣(物)著捐出。我也把多餘的金錢,捐助落後國家的司鐸。這習慣能幫助我減輕對財物的貪(欲)念。

為教區神父,聽命也算是神貧,因為我們願意放棄了個人的私意而服從主教。

耶穌也這樣做了。祂在橄欖山園這樣祈禱:「父啊!你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 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路廿二42)

今天,社會充滿貧富懸殊的怨氣,究其因,是社會以資本主義為經濟發展藍圖。結果變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十多年前,盧嘉勒(按:普世博愛運動創辦人之一)在巴西推廣的「共融經濟」,值得參考。簡言之,企業家把利潤分三部份處理。第一部份作濟貧之用。第二部份,作倫理道德教育之用。第三部份才是發展本身企業之用。

我訪問巴西時,曾接觸過一位以「共融經濟」為藍本的工廠工友。他坦誠對我說:「我每天上班,比以前愉快。我雖然沒有能力幫助窮人,但我知道我勞力的成果,將有百分之六十幫助有需要的人。」

我們可能以為這是天方夜譚,但福音的潛力是無遠弗屆的。

神貧不是一無所有,而是「他們中,沒有一個貧乏的人。」(宗四34)



本欄作者:伍維烈、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黃漱芳、黃鳳儀、譚錦榮和耶穌小姊妹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