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整合的關係

期數
3543
刊登日期
2012.01.13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1 月 15 日

今天我們所讀到的第一篇讀經《撒慕爾紀上》的章節前,有一句話雖未被納入,但其中饒有深意:「小撒慕爾在厄里前服事上主;那時,上主的話少有,異象也罕見。」為甚麼上主的話少有,難道祂睡著了,或坐視不理?為甚麼異象罕見,致使世界可以這樣混亂、人們可以率性而為,喜歡說甚麼就說甚麼,怎樣做就怎樣做?《雅各伯書》有兩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你們貪戀,若得不到,於是便要兇殺;你們嫉妒,若不能獲得,於是就要爭鬥,起來交戰。你們得不到,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而不得,是因為你們求的不當。」(雅四2—3)奇跡異象到處都是,為甚麼有人遇到,有人卻讓它擦身而過?

小小的撒慕爾做了些甚麼,以致他聽到了上主的話?是因為他母親亞納的奉獻,或是因為他具有聆聽的雙耳、接受教誨的赤心?他聽到了呼喚,並沒有像別的渴睡的孩子,置之不理、轉身又繼續沉睡。他遵照指引,沒有質疑,也沒加多或減少半句,真的聆聽和回應了上主的話,後來終於成為舊約以色列民中唯一兼具先知、司祭和民長職位的人。上主與他同在,使他說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相對而言,厄里後來也不是聽到了上主藉著撒慕爾的口向他傳遞的話嗎?但他並沒有真心聆聽,他的心早已讓他的兩個敗子奪去了,因而心灰意冷地說了一句有點晦氣的話:「他是上主,他看著怎樣好,就怎樣行罷!」他與上主之間可能只存有一份職責上的關係,而他的工作雖然並沒甚麼差池,可是到底仍不是真心、真意、全靈、全力地投向主,最後竟落得與他兩個敗子的同樣結局。

我們重視的,應是整合的關係、生活的體驗,而非切割的真理,或資據的傳送。可是,在資訊科技日趨發達的世代,許多人以為有了資據就等同有了學問,有了網上聯繫就等同在與人溝通,都把本末倒置了。人與人之間許多交往、共同成長的重要素質,正在不知不覺地被侵蝕而毫不自覺,這不能不算是一件危險而且可悲的事。看到許多年老的夫婦鶼鰈情深,在街上攜手散步,在公園中休息時笑著分享餅點,十分感人。可是也有不少同一家庭中人,相見竟如陌路,箇中一定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罷?不是因為「住」在一起,就一定有「整合」的關係。就如《論語》名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若望》講述了一個從屬的故事。人心必須有所屬,才能看到生命的意義,獲得內在的整合,有適當的人際關係,和懂得獨立自處。

耶穌問:「你們找甚麼?」——儘管我們都在跟隨基督,但我們是否各有各自的計劃、渴求和追逐?

門徒答:「你住在哪裡?」——人心不能安頓下來,不是這處或哪處,而是全面、共通的整合關係。「住」就等同葡萄樹與枝條間的生命互通。

耶穌說:「你們來看看吧!」——我們必須體驗與主同住的經驗,別成為有眼而看不見、有耳卻聽不聞的一個。

門徒跟隨了耶穌,不只因為別人(洗者若翰、自己的兄弟)的推介,這些都可能是資據的傳送。更重要的,是個人不捨的追隨、心神的體會,和與主的共同生活。

保祿宗徒的訓誨:「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這聖神是你們由天主而得的,住在你們內,而你們已不是屬於自己了嗎?你們原是用高價買來的,所以務要用你們的身體光榮天主。」(格前六19—20)一個人的行差踏錯絕不只是他言語行為上的缺失,或法律條文之間的對錯問題,而是他根本沒有將心交予主,所以常做著許多令人不解的荒謬事而毫不自覺。我們必須自省。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