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念梵二:「優良傳統」與「合法進展」(十六)

期數
3543
刊登日期
2012.01.13
作者
恩保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1 月 15 日

今日身處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我們,可從《禮儀憲章》第六章「論聖樂」學到些甚麼呢?

我想,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評估當前完全不同的社會背景;四十年前,香港仍是個殖民地,西方音樂非常流行,許多年輕伙子學彈奏鋼琴,中國音樂也受歡迎,粵劇也受尊重,但主流文化仍是西方的,青年的流行音樂受美國的影響。中文流行歌曲後來開始漸露頭角,初時多是普通話的;然後,粵語流行曲起步。

除了音樂的質素外,另一需要解決的難題是歌詞的聲調問題,把廣東話歌詞填進西方流行歌曲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廣東話歌詞的音調配合西方音樂是非常困難的。雖是如此,香港的歌星受傳媒和聰明經理人的吹捧,香港的音樂工業瞬間把廣東話歌曲推至成為香港及周邊地區的主流音樂,更使之成為流行音樂的基準;普羅大眾極之接受及喜歡廣東話歌曲。天主教徒也期望天主教禮儀所用的廣東話歌曲亦同樣有如此質素。

在嘗試創作廣東話聖歌的最初幾年,工作實在艱苦,所有參與此項工作的人都是志願者,全無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督導;不過,在其中,我們看見天主的眷顧。其實,我們嚴重欠缺的是教會主管當局的明確表態支持,致使主管禮儀的人士、以至信友接受廣東話聖歌,亦期望當局表明文化融入音樂之中的清楚決定和方向。間或,教會主管當局會指派某些人負責履行禮儀革新的工作,亦會給予某些自主空間,可是,教會主管當局本身並沒有投入文化融入這艱巨工作之中。我們必須感謝上主,在過去數十年,遣派許多本地優秀的作曲家,在這短短的三四十年間,創作了我們的新禮儀音樂,使我們的「倉廩貯滿寶藏」,而且不斷增多。

我們不能滿於現狀。我們必須繼續鼓勵作曲家創作多些有助信友全然及主動參與禮儀的聖樂。信友最終能判斷出那些聖樂可幫助他們的心靈歸向天主,那些未能做到。容我舉出一例:我記得,當越戰結束時,我身在越南,我常為當地的華僑舉行廣東話彌撒,當我與他們一起用廣東話頌唱《天主經》時,眾人信靠上主的情緒即時高漲。(當時廣東話《天主經》聖歌已在香港創作,並流傳至海外華僑團體。)沒有任何拉丁文的《天主經》(Pater noster)聖樂能如此使中國人心靈歸向天主。

以母語唱頌真能觸動眾人心靈深處而引起共鳴。就算這麼多年以後,每次我用廣東話頌唱天主經時,我深深感到我是偕同耶穌,在聖神內,向天父祈禱。《天主經》現在已成為廣東話的傳統聖樂,我們還要努力建立廣東話傳統禮儀歌曲的寶庫。我們必須繼續創作新的歌曲,教友會選取其中喜愛的來用,但我們必須保留傳統的,為大節日和不同節期之用。歌曲和歌詞的聲音,在周年的慶典、大節日和不同節期裡喚起信眾的回憶。   

系列之卅五/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