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小組調查發現
(本報訊)明愛義工小組一項調查發現,四成九青年對參與社會政治感到無能為力;義工指青年缺乏表達意見渠道,呼籲社會改善吸納意見的方式,青年本身亦要用合理方式抒發己見。
明愛九龍社區中心「青年聯合義工小組」去年七至九月,成功訪問了一百八十六位年齡介乎十八至二十五歲的青年,了解他們在生活上各個範疇有否感到無能為力,並於剛過去的十二月十八日,在明愛九龍社區中心公布結果。
研究主要分析青年的「無力感」,包括工作、學業、家庭、社會政治參與、個人形象及價值觀、人際關係、以及經濟七大範籌,發現較多受訪者表示最感到無能為力的是社會政治參與,佔四成九,其次為學業(四成一)及工作(三成七)。
發布會上,青聯小組發言人陳曉彤說,青年對社會政治參與感到無能為力,是因為青年知道社會環境出現問題,卻沒有足夠而有效的渠道表達意見,以履行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
她說,近期社會上的公民抗命手法,令人反思「和平理性」討論能否帶來改變,以及「激進」模式是否合理。
她說上述調查中的受訪者,正處於學業與工作身份轉變的過渡期,對前景或感到迷惘,加上當權者冷對市民訴求,令青年對社會政治參與的無力感,比學業與工作更強。
青聯小組成員林俊輝回應說,即使青年向政府表達己見,但政府往往未能直接及正面回應,令他們逐漸對社會政治冷感。
事實上,五成受訪青年認為當局推行政策時一意孤行,四成七認為,在現時制度提出意見,也不會獲接納。
小組建議當局改善現有溝通渠道,透過不同場合回應市民提問,並給予明確和合理的回應。談到表達意見方式,小組認為暴力和粗言,雖然可引起注目和話題,但無法令人信服,建議青年改變較激進的表達形式,改以較溫和的方式表達,亦可透過網絡平台表達己見。
事實上,工作也是受訪者產生無力感的三大來源之一,六成青年都認為理想的工作難以尋找,小組呼籲當局和相關機構增加在學實習計劃,提高青年對就業的自信,保障其工作前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