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民意就是民意,不是官府工具
踏入二O一二年以來,香港學術界兩次民意調查竟牽動了不同的風波,引發社會不同界別的廣泛討論,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聲明,筆者對今年三月份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首長選舉的候選人並無特別的偏頗。實際上,筆者仍在感慨:在二十一世紀的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市民依然未有機會按公平參與的機制選出自己心目中的政治代理人,已是絕對可悲的事。
誰勝誰負顯然不是佔絕大多數的市民所能決定的事。然而,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轄下的「傳理調查實驗室」於一月中,卻發生了「特首選舉民調」未完成而主事人竟率先「局部」公佈的怪事,難免有為某一候選人造勢之嫌。
更令人意外的是,三天之後主事的民調機構被迫將「整個」調查結果全面公開,涉事的候選人所得民意支持立即明顯下滑,這樣一來,將原本有意造勢的作用完全抵銷淨盡之餘,更賠上「干預學術自由」的嫌疑。
除了涉事的人形象受損之外,參與其事的學術機構,亦受到校內及校外人士的指摘,校方因此要成立獨立的專案小組進行調查。校內同學感受傷害之深,由此可見。
民意是一面鏡,讓為政者及公眾人士可以較為客觀地了解整體社會的看法;假如企圖以民意為工具去達致個人或個別權力集團的目標,則是一種奴化他人的表現。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奴化他人的結果,最終就是奴化自己,將自己所應有的理性及公義原則,屈辱在個人私心之下。
較早前在二O一一年底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發表有關港人身份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亦觸發中聯辦等中方機構的質疑及挑戰,令學術界憂慮出現政治干預學術的現象。
論戰開始至今,幸好雙方暫時只限於在傳媒中的交鋒,不同意見的兩方面各自表述,本來是正常不過的事,但事件一旦牽涉到政治猜測,加入種種「陰謀論」無名指控,則很可能對學術界構成政治壓力,這顯然不是香港的福氣。
究竟「香港人」與「中國人」的概念應否並列為同一問題的選項,可以作學術性的討論。但中方許多回應文章,卻完全沒有處理到「中國人認同」這一選項在過往的民調中不斷下滑的問題。
不管「香港人」與「中國人」的概念並列是否可行,但愈來愈少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更創出十二年來的最低紀錄,本身已是明顯不過的警號,在中央政府以至特區政府發動了十四年排山倒海的文宣攻勢之後,依然落得如此結果。假如沒有看到危機所在,正是為政最大的危機。
再者,任何人都會對自己的祖國有一份血濃於水的感情,這是上主所賜的人類特恩。而中國也是一個可愛的國家,但依然有這麼多的人選擇不認同,背後的原因固然錯綜複雜,卻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某些京官及其奉承者的政客嘴臉及「無所不用左極」的語言暴力,動輒在傳媒上扣帽子及社會上施加政治打壓,讓誰看了都立即對「中國人認同」大打折扣,正是他們在驅走「中國人認同」的支持者;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