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No Way!
最近在一份報紙看到一則小新聞。它提到在陝西有一位八歲的小學生,遭同學把鐵環套在他的私處。他被同學欺凌後,回家向家人求助,才揭發這一件可怕的事情。
首先,他為甚麼會被同學這樣欺侮呢?那些同學為甚麼這麼大膽向他施壓呢?他為何選擇不在校內告發呢?他的家長選擇怎樣處理這件事?這項行為會帶來甚麼後果呢?
欺凌行為是一件蓄意而又會重複發生的行為。它是從學習而來的行為。我們不難想像小朋友會從電視、電子遊戲及生活事例中模仿相類似的行為。沒有自信、退縮、太安靜及怕羞的小孩子將會是欺凌者的下一個對象。
一般來說,欺凌可以有四種模式出現。包括言語、肢體、關係、及網絡欺凌等等。常見的會有嘲笑他人;取綽號、說粗話;排斥某人,聯合對付某人、惡作劇,在網絡上散播謠言、並作出威脅及騷擾行為。由於權力不平等;懸殊的情緒反應;欺凌者怪罪被欺凌者;欺凌者冷漠及麻木不仁,甚至因沒有外界介入及控制,而會令欺凌事件日益嚴重。
如果家長獲悉子女被欺凌的話,他們必須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保持冷靜。家長必須知道事件發生有多久?有多頻密?子女有甚麼懼怕的東西?例如同學的威嚇及排斥範圍,影響子女的範圍又是甚麼?父母需要協助子女清楚表達自己的憂慮,了解子女在「事件」扮演的角色;他/她需要為「事件」負起部份責任嗎?子女的情緒是甚麼?子女需要學習些甚麼?例如包括表達「拒絕他人欺侮」的行為,離開「欺侮」自己的環境,向值得信任的人求助;包括向老師、家長和社工傾訴。維護公義,向老師告發,有時也是必須的!
總的來說,家長須要教育子女正確面對被「欺凌」的生活事例,教導他們認識欺凌的多種面貌,父母亦要多些增加他們獲得正確的生活常識及社交技巧去面對相關事例。教他們一步步地離開「無助」處境,增加他們在人際關係的了解及選擇。真正的保護是協助他們學習如何面對「困難」與「衝突」的生活能力!
- 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供稿/作者為該中心高級培訓及輔導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