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裡的天主堂

期數
3546
刊登日期
2012.02.03
作者
鄭運宏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2 月 05 日

彌撒後再由本村義工隊按戶籍人口派發救濟品(寬恕我用這個名詞),那些物品包括有大米、生油、麵粉、罐頭、麥米(用來煮甜粥)、奶粉和舊衣物,教友們都喜笑顏開地運送物品回家享用。那時的救濟品數量也算很多,除了用「鴻慈堂」作存放外,還借用幾間村屋來擺放,當然也曾發生過偷竊救濟品的事,後來事情也很快地獲得解決了。

說實話,我覺得當時的教會利用分派救濟品來輔助傳教是沒有不妥的,特別對當時戰後社會的貧窮村民有很大的幫助,不但可以減輕家庭的負擔,也是孩子的救命食糧。我們對分配得來的物品,視為珍品及絕不會浪費,我們也會說一聲「感謝天主」。



錦田聖猶達堂的建立

記得約在一九六二年期間,村中有少數壯年叔伯,不知為了甚麼,只衝動地把祠堂門用鐵鏈鎖上,不准神父使用祠堂開彌撒,聖堂只好暫時搬到鴻慈堂,事情也擾攘了一段長時間,後來小聖堂則用來開辦幼稚園,而聖堂最終也搬離了本村。

那時教會只好租用吳家村的一間名為梅園的兩層村屋充當聖堂,我與一些虔誠的村民,在主日及晚上需要步行十分鐘才可到達,情況也維持了兩、三年,直到一九六六年二月錦田的聖猶達堂的建成後。同年陳子殷神父重任堂區司鐸及居住,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五日,新教堂由承德教區德化隆主教祝聖開幕,並於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升格為堂區。

而當時的本堂神父是兼任錦全學校校監,其後曾任司鐸的計有趙文銘神父、鄧繼強神父及楊靖文神父,其後由L. Mindassi等三位修女主理,教區改派外區神父在主日開彌撒,這樣的情況也維持了三數年。

再後教區重新安排法國籍黎和樂神父(G. Lajeune)任主任司鐸,最後傳至覃文華神父。一九八八年九月錦全學校停辦,至一九八九年覃神父退休後,再沒有神父居住,其後改為彌撒中心,由元朗天主堂區派神父在主日來開彌撒。這樣的改變,失去凝聚教友的功能,減低村民信奉天主教的熱誠,而教友們也開始漸漸離散,真有一點兒可惜。

另原本那相鄰聖猶達堂,平時用來培植花木和供教堂擺設的花園(面積與教堂相若),並由一位園丁(甘伯)居住及照顧神父起居飲食(教堂已使用了二十多年),最後不知為了甚麼原因,終於被錦田的圍村取回,用來興建多間村屋。

雖然現在的村民對信奉天主教的熱誠比前人減少了很多,但是,我還是有信心地,那由一九三五年到今天已超過七十六年歷史,都沒有安放神主牌,只有擺放耶穌像和十宇架的鄭氏翰鵬家祠,會繼續保持現狀,讓天主賜給我們恩寵,使歷史能延續下去。(全文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