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in 和 out

期數
3546
刊登日期
2012.02.03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2 月 05 日

在內地某偏遠城市行走,有老太太問,甚麼叫 in,甚麼叫 out?問她從哪兒聽來,答曰街上人人都說。我茫然,想不到十多年前這兒的口頭禪,如今在神州遍地開花。當是時也,只道這會生金蛋的鵝末日將臨,此地人人只想掙快錢,各行各業「大執位」,競爭有如水兵對水手。許多企業入主的盡是財技高手,只要帳目能收拾得好看,股市便能看漲,盤口便能賣個好價錢。新經營者既不必懂行,精通業內乾坤的舊臣反而阻頭阻勢,老臣子的工資足以請幾個新人,於是請吃「肥雞餐」者有之,下逐客令者有之。四十五以上的人以前是中流砥柱,忽然驚覺大勢已去,另謀高就極不容易。那年頭,自恃年輕或扮年輕便成了潮流。合潮流叫in,不合叫out。out即「老餅」,遲早洗牌出局。

in 和 out 這「潮語」便由是登場,如今在大陸風行,亦不為奇。有道「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近代思維愛拿進化論說事,殊不知一落入人的世界,標籤式思維總易把問題簡單化。其實,古今中外的每個當下,目今並非昔間的必然發展,每個社會段落都有不止一條路可走,每位出類拔萃者及其留在歷史上的痕跡都是獨特的存在,新的未必勝過舊的,改舷易幟未必是進步,有時卻是倒行逆施。把上個段落或前人說成只配給後來者做踏腳石,只是史學裡的勢利鬼杜撰的「進化規律」,這在文化史上猶其明顯:談音樂者言必稱3B(巴赫,貝多芬,布拉姆斯),但沒有一本書愚蠢到評論他們是否一個比一個了不起。而把這三個人串起來說,師承只常發展了前人某一側面,還有許多沒給發展的精采,可能過了若干時候才會彰顯。若非如此,門德爾遜就不會在一世紀後把老巴赫從故紙堆裡發掘出來。直到如今,還沒有誰敢說吃透了這老人家音樂的精髓。

人人愛說破舊立新,但破的若是舊時的精采,所立的「新」便一定乏善可陳。人類文化都是承傳的,沒有人該抱殘守缺。但把古舊一律當作 out 都鏟除,這所謂的 in 算甚麼文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