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鴿和橄欖
兒時愛看古裝片,劇中鴿子常扮演傳遞信件的信差,牠們認路方法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找到回家的路,可見鴿子的記憶力很強,人們稱牠為「信鴿」。第一次世界大戰爭後,在一九二O年復辦奧運,比利時大主教舉行彌撒,為悼念因戰爭而喪生的無辜者,並進行放生白鴿儀式,希望在這體能競技中,讓世界攜手邁向和平,所以人們也稱牠為「和平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希特拉攻佔了法國。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見到老人捧著一隻鮮血淋漓的鴿子,向他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老人的孫女將招引鴿子的白旗換成紅旗,慘被納粹黨殺害,連同她所飼養的鴿子無一倖免。老人求畢氏給他畫一隻鴿子,紀念遭納粹黨因「鴿子事件」而殺害的孫女。於是畢加索畫了一隻飛翔的鴿子,那是「和平鴿」的雛形。大戰結束後幾年,畢加索為了多項和平運動創作多隻鴿子,自此白鴿因他成為和平的象徵,畢加索亦因此被稱為「和平鴿之父」。
眾多雀鳥中,我畫得最多是鴿子,不過不比畫師張書旂多。中國美術教育家張書旂(1900-1957)受國民政府委託畫了一幅「百鴿圖」,並有蔣中正題字,贈給當時連任三屆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作為國禮,名為《世界和平的信使》(見圖一)的畫作。當時張氏受託後,買來家鴿,放於籠中,日夜觀摩,從構思至動筆到最後完成創作,共用了三週時間,畫了整整一百隻鴿子,故此圖又有《百鴿圖》之稱,中國著名畫家徐悲鴻評價此畫為「畫鴿應數為古今第一人」。那麼,《世界和平的信使》何從得名?張氏動筆期間,正值日軍機轟炸重慶,畫家飽受痛苦,以悲憤的心情用筆墨表達渴求和平,在重慶大學的防空洞裏進行創作,要聽著討厭的轟炸機「轟轟隆隆」作響,險象環生。幸哉,張書旂的藝術才華享譽滿城,特別在美國。
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畫了很多一系列橄欖樹的畫作,全部都是在法國南部阿爾(Arles)動筆。梵高在巴黎被城市的樓宇包圍著,感覺疲憊得很。於是他前往陽光充沛的阿爾,這裡的景色使他精神奕奕,心境愉快,畫了許多的鄉間風景、小橋、橘子園、花卉等。這幅《橄欖樹園》(The Olive Orchard)(見圖二)是梵高自殺前一年所畫的。當時梵高深受精神病困擾,脾氣非常暴躁,心緒不安。雖然在這麼艱苦的日子,卻更激勵他揮筆繪畫的動力。畫中有三位小姑娘採摘成熟的橄欖,橄欖樹以他的獨特漩渦狀線條,搖曳出生動的景象。
鴿和橄欖除了也是「和平代言者」,他們的關係早已是「天生一對」,是不可拆散。鴿子和橄欖葉象徵災難的結束以及和平的來臨。事緣很久以前,連降四十天大雨後,諾厄從方舟放出一隻白鴿打探洪水情況,天主讓鴿子啣著一片橄欖葉回來,以示人神和好,代表世界從此和平和新的開始的意思。鴿和橄欖的「結合」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盟約」,與天主訂下「彩虹之約」。換言之,把鴿和橄欖結合為一,產生和平的火花,出現了彩虹,這就是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