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亞巴郎獻子
儘管明白今日第一篇讀經《創世紀》並非紀實報導,或更好說是一份信仰反省,而且初民社會民智未開,常會把妻室、兒女視作自己私有產業的一部份,因此每為部落或家族的利益而犧牲他們的生存權利,中國的河伯娶婦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然而,亞巴郎獻子的故事,每次讀來內心始終惕然神傷:怎麼可以把一個父親描劃到忍心將自己的兒子宰獻?然後又想到,這是否正記錄著天主怎樣在人類的歷史中教導我們:既然連犧牲與素祭也非祂所喜,更遑論須為祂而殺害無辜?人的生命就是祂慈父一般的愛的反映。亞巴郎獻子是造物主為卑微的受造物獻出祂獨生子慘痛的預告,這一次祂以公綿羊替代了依撒格,將來祂更要以自己的兒子替代我們該死的罪人。
我們如果會為亞巴郎獻子一事感到痛心,我們是否更應為天父因愛我們而捨棄了聖子而感愧疚?是否更應為納粹的大屠殺、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人倫、草菅人命而痛心?是否更應為我們屢屢辜負父的大愛而愧疚?
亞巴郎蒙召離開自己的故鄉、家族和父家時已七十五歲,可說是已割斷了自己的生命補給線,身後再無所靠;現在百歲得子,卻要把他奉獻於主,豈不是更摧毀了一切希望的基礎,眼前全無將來可言。亞巴郎既被稱為「信仰之父」,他堅強的信德自然無可置疑,應成為後世師表,但在這一事上我們容易忽略那為他靜靜地準備好一切的天主:「亞巴郎舉目一望,見有一隻公綿羊,兩角纏在灌木中,遂前去取了那隻公綿羊,代替自己的兒子,獻為全燔祭。」(創廿二13)這公綿羊是何時藏身於摩黎雅山的灌木叢中的?是在亞巴郎上山前。更貼切的講法,是在亙古創世時天主救贖的計劃中這樣安置好的。因此不是在任何一座山上獻全燔祭,而是在天主指定的摩黎雅山。這樣或許我們會容易明白耶穌在面對祂的祭獻前,所作的大司祭的祈禱:「父啊!現在,在?面前光榮我罷!賜給我在世界未有以前,我在?前所有的光榮罷!」(若十七5)
今日第二篇讀經《羅馬人書》每一句話都在說明這事。前邊說:「天主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祂交出了,豈不也把一切與祂一同賜給我們嗎?」(羅八32)後面立即就回應:「誰能控告天主所揀選的人呢?使人成義的天主嗎?誰能定他們的罪?是那已死或更好說已復活,現今在天主右邊,代我們轉求的基督耶穌嗎?」(羅八33─34)可見父的光榮就是祂的大愛,而子的光榮就是在世界未有時,已在父前準備好為我們犧牲,為完成及完美創世及贖世同一的計劃。耶穌基督就是隻雙角纏在灌木中的公綿羊。
天主為何要這樣佈局?明顯是為教亞巴郎和他的兒子依撒格參與和體會這驚世的計劃,因此亞巴郎要帶著信心上山,要作先知性的預言:「天主自會照料作全燔祭的羔羊」;依撒格肩上擔負著木柴,其後被綑綁在木柴上,摩黎雅山原來就是加爾瓦略山。
我們恆以為自己已奉獻了許多,其實一切都是主的功行,若非祂在我內奉獻,我們一無所能。我們以為可以效法伯多祿,為耶穌、梅瑟、厄里亞搭帳棚,以為只要外在地守好法律、宣講聖訓、教導別人,便能掌握救恩。四旬期要求我們走進心靈的內室,細心體驗主的愛,反省自己到底犧牲、奉獻了些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