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保姆日記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天主造了一男一女,祝福了他們,並要他們生育繁殖,使人類充滿大地。(創一27-28)
現今的已婚男女,很多也為了要有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間,因而拒絕生育。即使肯生小朋友的,也會找來外傭代勞。很多人認為有學識的婦女不是用來帶孩子,又或是推說要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優質」的家,要與丈夫出外拚搏,多賺個錢。至於不用工作的有錢太太們,也有太多扮靚、shopping,又或是慈善活動要參與,同樣沒有時間照顧子女。
可是,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當母親們發現她們的孩子愛外傭姐姐多過自己;即使自己與孩子一起,孩子們仍是黏著姐姐,母親們又會酸溜溜的妒忌起來。
她們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筆者認識一些在職媽媽甚至在僅餘的工餘時間,去修讀一些兒童心理學課程。可是,連「實習」的機會也沒有,拿著理論來空談又有甚麼用。
電影《保姆日記》正道出現今母親的矛盾,故事改編自紐約時報榜No.1同名小說。電影中的寶妮是一名剛畢業又不知有甚麼人生目標的大學生,機緣巧合下遇上曼克頓上流社會的X太太,因而受聘為家中保姆,照顧搗蛋的四歲男孩奎納。
事實上,X太太同樣迷失,以為扮靚點便可以綁著丈夫、上課便懂得管治家傭,更以為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豐富的物質,孩子便會開心。當丈夫另結新歡、當孩子只愛保姆、當保姆也受不了這位瘋癲老闆娘,要辭工不幹之際,方才發現自己的錯。有心未為遲,離開不忠丈夫、辭退保姆,親力親為照顧孩子,X太太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快樂。
保姆寶妮也因今次經歷而有所體會,知道錢不是萬能,從而不再迷茫,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對於在本港工作的外籍家庭傭工,他們的人生目標就是養育家鄉的親人,因而離鄉別井,拋下自己的兒女來替陌生人帶孩子、打理家務。根據二O一O年版的《香港統計年刊》,以二OO九年的數字計算,在港工作的外籍家庭傭工約有二十六萬八千人,當中最多來自印尼及菲律賓,分別有十三萬及十二點九萬人。
全球化包含勞動市場的全球互相依賴和融合,然而,有些港人卻似乎不欲與這些外傭融和。前陣子鬧得熱烘烘的外傭居港權問題,便看到這些外傭遭到不平等的對待。他們不可以像其他來港工作的外籍人士一樣有權申請居留,現時亦沒有數據支持將會有大量外傭申請居港,就是連申請的權利也沒有,更遑論要他們享有諸如最低工資、固定工時等保障了。
問題研習
- 你家中有外籍傭工嗎?你和他/她的關係如何?
- 你認為外籍傭工應該享有居港權嗎?理由是?
- 有些港人反對給予外傭申請居港權,你覺得是甚麼原因?當中涉及歧視嗎?
教會指引及其他參考資料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聲明及立場書——外籍家庭傭工權利》及有關外傭的文章,http://www.hkjp.org/search.php?q=外傭&x=12&y=12
- 《香港統計年刊》(2010版)。
香港:政府統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