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二乘二等於五

期數
3552
刊登日期
2012.03.16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3 月 18 日

人常是觀念的奴隸,某種道理一旦風行,便能主宰許多人的心智。而某種道理之所以能風行,許多時候非因特別正確,而只因特別淺薄而令多數人正中下懷。人的認知總像螺旋形般上升,若在任何一點上把它變成直線,易為多數人受用的同時,也必是謬誤的開始。

啟蒙時代以來,理性有如矗立的新神,最風行的無過於把觀念糾葛看作階級利益的反照,用通俗的話說即屁股決定立場:既得利益者決不放棄到口的肥肉,弱勢者也必反噬,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於是人類的故事便是一部無數放大了的個人,即利益集團為實利而把觀念祭將出來殊死鬥的歷史。這利益集團橫看是家國族群,豎看即階級階層。對歷史和現實的解讀也必化成如今人人振振有詞的邏輯,彷彿我的生存就是硬道理,捍衛和謀圖一己及放大了的階級及族群的利益天公地道,即使傷天害理也無妨。也於是,觀念不過是利益的包裝,論者可能連自己都不信,但這不妨礙他黨同伐異,擺出一副真理在手的雄風。

其實,啟蒙和近代理性的歷史本身就說明這道理靠不住。在十六、七世紀,提出這新思潮的飽學之士無不假髮長襪,出入沙龍。而他們被舊世界視為洪水猛獸,亂臣賊子時,保護這些有識之士的,卻常常是王公貴婦甚至教會高層。這些反叛分子還有個特點,就是所在國要嚴辦他時,跑到鄰國去卻大受歡迎,也沒有誰罵他們形同叛國。而他們的主張能成為後來歐洲普遍接受的憲政,和許多封建領主甚至帝王的心悅誠服和身體力行分不開。說到這些被後世科學主義者們津津樂道的祖師爺,其實也沒有幾位真是無神論者:伏爾泰到死時還感激少年時耶穌會神父的耳濡目染,盧梭對理想世界的純情猜測,也和他少年時受喀爾文派新教的信仰培育分不開。而誰都知道,牛頓、伽利略、哥白尼,還有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無一不是正統信仰的持有者......這說明了甚麼呢?

也許世上有太多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之徒,但人是可以超越庸碌的。理性不等於現實中的如意算盤,而近代人類對知識的探險不但和傳統信仰無衝突,甚至可說是在後者的光照下發生的。求真求美的純潔之心可成為任何人的內在天條,獅羊同歸一牧,並非甚麼奇事。這世界按常理不錯常一加一等於二,但二乘二等於五的機會也很多,你信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