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籠民

期數
3556
刊登日期
2012.04.13
作者
曾穎嫺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4 月 15 日

※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公共衛生
        單元四:全球化

香港地少人多,絕對是寸金尺土!國際發展及人力資源機構早前公布二O一一年度居住報告,本地三房住宅單位租金是全球之冠,大幅拋離第二位的東京及第三位的莫斯科。人人都想有「瓦遮頭」,有自己的小天地,有個「安樂窩」。但在香港這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創意爆燈

香港土地不多,但是房屋的種類之多,令人驚嘆:別墅、豪宅、屋苑、私樓、唐樓、居屋、公屋、夾屋、村屋、寮屋、天台屋、木屋、艇屋、籠屋、套房、劏房、板間房,豪華棺材房,太空艙宿舍,也有工廠大廈劏房,更有位於路邊的平台層,真是「千奇百趣香港地」!

繁華背後

二十年前,《籠民》導演張之亮不理票房計算,大膽地以香港特色住屋──籠屋為題,探討一班被社會遺忘了的低下層人士的生活。「籠屋」其實是舊樓中,一個個各以鐵絲網圍著的床位,雖然居住環境惡劣,但因為租金相宜,吸引不少老弱貧苦的人聚居,是香港特有的舊式男子公寓。

籠屋裡的喜怒哀樂

導演用心地帶大家進入這個被遺忘,被遮蓋的世界,擠迫的舊樓籠屋內住著剛出獄的青年、弱智人士、獨身長者、散工、苦力、癮君子等。污穢不堪的床位,就是他們的容身之所。他們平日常常因小事拗得面紅耳赤,但在過時過節時,又會聚在一起把酒言歡。他們各人都像是背負著一個個悲情往事──為何淪落到此?究竟有沒有家人?他們看似沒有將來,卻又有著「天塌下來當被蓋」的氣概。一天,大業主要收回他們的安樂窩。面對失去家園,面對大地產商,老弱貧困的他們如何反抗……

本片演員粒粒皆星,喬宏演管理員,廖啟智演其弱智兒子,黃家駒演剛出獄的青年,還有飾演老籠民的谷峰、泰廸羅賓等。憑著他們精湛的演技,將來自三山五嶽的籠民,以及他們之間那份情誼,演繹得淋漓盡致。本片更榮獲第十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編劇和男配角四個大獎。導演和攝製團隊的用心,得到肯定,更成功引起社會大眾對籠民等低下層人士的關注。

二十年後的香港,《籠民》所描寫的社會問題仍然存在,香港人仍然為住屋問題而奔波,仍然受高交通費和市區高地價的折磨。只是形式改變了,從籠屋演變到?房,一方面,不少人付不起昂貴租金,又上不了公屋,為了節省交通費用,住進市區狹小?房。另一方面,不少大學生、白領人士、小家庭都因樓價高企,未能置業,而成為「劏房戶」。可見影響範圍更大更廣,更有向社會上層發展的趨勢,情況令人憂慮。

天主教教會的回應

天主教教會一向「愛貧為先」,歷任教宗的社會訓導亦堅持這個信念。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天主教香港教區就香港社會現況作了反省,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於二O一二年二月份發表「香港天主教會對未來特區政府的一些期望」,希望政府能負起維護市民福祉的責任。

教會指引

  • 《百年通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1
  • 《論關懷社會事務通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87
  • 《論人的工作通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81
  •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教宗保祿六世,1965
  • 《新事通諭》教宗良十三世,1891
  • 《老人的尊嚴和他們在教會和世界的使命》國際老人年宗座平信徒委員會文告,1998


問題研習

  1. 你認為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是否嚴重?原因為何?有何建議?
  2. 你認為香港的房屋政策有何改善之處?
  3. 試就你的社區,做一個研習報告,探討區內的居住情況,並提出改善建議。
  4. 試就你的社區,策劃一個「關愛貧困者」的計劃。


延伸電影

《天水圍的日與夜The Way We Are?》,香港(2008)

延伸閱讀

  • 《籠屋匯集》,香港:旺角街坊會陳慶社會服務中心(2001)
  • 《灣仔區床位寓所研究報告》,香港:灣仔區議會(1996)
  • 《香港籠屋狀況調查報告》,香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1991)
  • 《居者有其籠:全港九男子公寓調查報告書》,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1979)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