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安之若素
耶穌受難前曾說:「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十二24)。耶穌當然是指他為滿全天父的意旨而為人完全自獻。跟隨他的人相信也走同一條路。只是,一粒麥子是如何死去的?過程是怎樣的?而結果呢?
面對失學失業失戀失婚,反應可以是怎樣?就以失戀失婚為例吧,可以是呼天搶地,問一百句「為甚麼?!」;也可以是急著進行理性分析,看看錯在自己還是在對方;更可以是長跪主前哭訴,像聖詠作者那樣求祂垂憐:「我在急難當中呼求了上主,向我的天主求助」(詠十八7);或是甚麼也不說只喚著耶穌的名字;又或者連耶穌也不呼求了,錯信別人,就此放手。
這種放手可以是消極的或積極的。消極,就是從此一沉不起;而積極,則是能做到無怨無尤,無悲無憤,像麥子那樣無聲無色地默然死去。
世事變幻無常,能做到的是否就如莊子所言,投身到變化之中,隨順而變,成為變化的一部分,在它內蕩漾;並且進入內在不化的境界,用超越的心靈看這個萬千世界,同時感受到生命創造力源源不絕地注入自己的生命中。
從信仰的層次來看,這就是遇到天主,驚覺一切由祂而來,是在祂的容許下發生的。這樣,生命中的大小變化都沒甚麼大不了,因為自然有祂照料。祂會主動地悉心看顧、安撫,而在祂的輕撫下能生活如常,依然吃得香睡得穩,對工作也沒有甚麼影響。偶然回顧,走過的顯然是一個過程,且還是有準備期的。
這粒麥子原來是在天主懷中死去,也是在祂懷中悄悄地孕育著,靜待生機。這就是基督的事件,他說了,「現在我心神煩亂,我可說甚麼呢?我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吧?但正是為此,我才到了這時辰」(若十二27)。也可以是我們每人的事件,在傷痛死亡中體驗到從所未有的恬靜與平安。這平安即是內裡有天主;人,就活在祂內。
本年二月修會在印度召開了一個大會,題為:「勇於迎向萬千變化:隨同方濟和苦難瑪利亞,尋求內心的自由,對世界抱有希望」。這種內心的自由如何尋得著?就看有沒有勇氣迎向萬千的變化了,而結果可以是抱有希望的人生,以及心懷平安的生活。
看來,由死入生,始能悠然回首,喜見紅杏閙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