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左右左

期數
3559
刊登日期
2012.05.04
作者
吳偉傑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5 月 06 日

未來不足兩個月梁振英的新領導班子就要上台了。其實回歸至今,已經十五年,政府更替已經不算甚麼新鮮事,但回顧過去十多年風風雨雨,倒不難發現兩種管治理念互相糾纏,此消彼長,為回歸後的香港留下深遠影響。鑑古知今,重溫過去的波折,或可為未來作點啟示。

一九九七年董建華上台之時,正逢樓市高峰,股市大熱,很多人不務正業,終日炒作為生,升斗市民更為高樓價怨聲載道。新政府剛上任,正要大展拳腳,取信於民,對當時情況自然大不以為然,於是迅速推出八萬五建屋大計,打破長久以來港英政府的高地價、高樓價的運作模式。其後更倡議建立數碼港、中藥港等發展方向,用意是使香港經濟模式多元化,不再單單依賴地產和金融這兩大項目。這種由政府積極介入私人經濟領域的取向,可以籠統地稱為「左」的傾向。由今視嚮昔,實無可厚非。但董先生並非政治能手,亦缺管治經驗,且其管治團隊絕大部份來自港英時代,很難要求他們能推陳出新,創意規劃,所以新政在規劃和推行上都問題多多,如數碼港變成地產項目及迪士尼的不平等條約等。同時,有謂積重難返,數十年來的運作模式,怎可能輕易改變,當時香港無論在心理上或實質上對改變都亳無準備,再加上九八年金融風暴旋即掩至,新政府怎能抵禦,最後一敗塗地,在所難免,於是左傾失敗。

O五年董先生因腳痛下台,曾班子粉墨登場,萬千期待,盡在一身,民望之高,一時無兩。但曾先生到底還是港英調教出來的,回復港英模式,自然駕輕就熟。於是香港就來一次一百八十度轉向,右傾回朝,八萬五沒有了,「大市場、小政府」舊調重彈。幾年下來,雖然政府也曾說過甚麼四大經濟支柱和八大產業等口號,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最終地產、金融仍是香港的命根,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九七年的起點。但若說曾班子純是蕭規曹隨,那又不然,港英時代奉行低稅率,結果稅收主要來自中產,但仍有不足,於是賣地成為主要收入,所以有高地價。由於樓宇有價,中產可以從中受惠,但中低下階層卻要面對房租貴、人工低的局面。於是港英政府推出公屋、居屋和夾屋等。此外還有福利開支、免費教育和醫療等轉移支付。但曾班子時代公屋大減, 居屋和夾屋也沒有了、大專教育私營化、醫療也逐步推向市場。結果貧富差距擴大,民怨日深,曾班子實在走得太右了。

執筆之時,知道扶貧委員會將由梁振英親自掌舵,新政府要以扶貧和房屋為主要施政方向。重點仍是要取信於民,建立民望,梁振英也強調政府要擴大角色,看來香港又再向左轉了,是禍是福,現在言之尚早,但正如《教會社會訓導彙編》所說,「負責任地行使權力也指執政者能以大眾福祉為他們工作的真正目標,而非為聲譽或個人利益」。(228頁)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