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長者領袖麥漢楷:
(本報訊)香港長者協會主席天主教徒麥漢楷指出,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須加強關顧第三齡人士(即五十至六十五歲已退休人士)的需要,達致老有所為。
根據統計處二O一一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過去十年人口持續老化,年齡中位數由二OO一年的三十六點七歲增至二O一一年的四十一點七歲。二O三九年男性平均預期壽命推算增加至八十三點七歲;女性則增至九十點一歲。
麥漢楷四月十二日指出,現今政府對於長者的照顧並不全面,不少社區中心多以低下階層的長者為對象,少有照顧中上階層長者的需要。
香港長者協會是於一九九六年成立的非牟利團體,約有逾千名會員。不少會員退休前在職場上佔較高的位置,有工作坊導師,有曾任職警隊的文職工作,亦有醫生或大學教授參與。「香港經過金融風暴、金融海嘯後,不少將近退休的人士選擇轉型、自願離職、或提早退休等,他們雖有政經地位,可是政府卻忽略他們退休後的需要。」麥漢楷認為,社會應多關顧第三齡人士。
麥漢楷指出,過去有經濟能力的長者退休後的幾年,便出外週遊列國享受人生,或實踐昔日未圓的夢想,但完成理想後,便開始感到人生迷茫,他說:「長者人生閱歷豐富,外界可善加運用他們的人生及工作經驗。」以他本人為例,三十多年來任職教師,經常陪伴學生參與義工服務,過程中感染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服務他人的熱誠。一九九八年他提早退休,得到社會福利署專員的邀請,參與義工協調的服務,及至二OOO年遇上中學老師,邀請他加入香港長者協會,這十二年間,他致力提倡與長者相關的政策。
麥漢楷已年屆七十二歲,仍參與不同的義工服務, 貫徹他年青時為有需要的人士服務的態度;如在網上電台廣播「長者正能量」節目,向外界灌輸健康的長者生活方式,達到老有所為。他認為參與義工服務可使人生圓滿,更可改變人心。他退休後開始撰寫文章,與人分享正面信息,勉勵更多人積極及快樂面對人生。
他又指出只有少數行業的人士退休後設有組織去保持聯繫,如退休醫生會。他希望能把香港的長者組織起來,找到較大的聚會空間,並設獨立的房間,使曾任職相同行業的退休人士可經常碰面,逐漸形成橫向的發展,彼此互相交流和分享。
該會行政主任周慧賢四月十七日稱,該會自二O一O年新成立「第三齡中心」,為已退休六十五歲以下人士提供服務。她指出現時不少六十歲以下人士選擇提前退休,「他們退休後,可到協會參與不同的活動,藉以擴闊社交圈子、充實生活。」長者在年輕時期組織家庭後,因專心照料家人而少與朋友接觸,透過協會他們可重新加入社交生活;亦有成員在伴侶過身後,藉參與協會度充實的生活,同時減輕喪偶傷痛,「他們藉著不同活動結識新朋友,彼此交流之餘,喜見他們相比初來協會時更為主動和樂觀。」(高)